中評社北京2月10日電/國字號幾乎全線潰退,亞冠聯賽難有突破,過去兩年的中國足球在競技層面上難免給人“滿目瘡痍”印象。
相比之下,長期以來持續萎縮的校園足球在近兩年卻頗有起色。記者在此間召開的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冬令營上獲悉,自2009年校園足球活動開展以來,已經共吸納177萬多名大、中、小學生走上綠茵場。
兩年間校園足球的積極變化值得肯定,但是機制、師資、編制、經費、觀念等制約校園足球發展的瓶頸也愈發凸顯,能否突破這些瓶頸,已決定校園足球能否深入開展。
合作機制亟需明晰
2010年在大連召開的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工作座談會初步改變了體育部門“剃頭挑子一頭熱”的局面,並提出諸如師資緊缺、經費緊張等實際問題。但是教育部門表示想做但不知道做什麼,體育部門則不清楚怎麼合作。雙方分工合作機制不清直接制約了校園足球活動的開展。
國家體育總局青少年體育司副司長張智說,前不久召開的全國校園足球領導小組工作會議決定,由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蔡振華和教育部副部長郝平共同擔任組長,更重要的是,明確了校園足球各相關單位,包括教育部、體育總局、地方教育和體育部門、中國足協、地方足協等的職責任務。
發揮各自優勢的同時,還需要破除因為體育和教育兩個系統而形成的制度性障礙。
張智說:“為了打通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四級足球聯賽,我們把能拿出來的資源都拿出來了。比如運動員等級評定,有些教育部門組織的體育比賽原先我們是不承認的,而現在我們會請一些專家來評估,只要達到我們的標準,校園足球聯賽運動員就可以參加評級,”
他表示,比賽注册系統也要打通,比如全國中學生運動會和城運會完全可以合二為一,(考慮到競技水平)可以分成甲組、乙組,為什麼互相排斥呢?青少年的比賽本來就少,我們應該給孩子們提供更多機會。
張智說,希望教育部門能拿出一些配套政策來,特別是跨越障礙性的政策,“畢竟,人才是國家的,而不是某個部門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