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30日,波蘭隊選手李倩在比賽中回球。她以0比3不敵中國隊選手郭躍。 |
中評社北京4月1日電/世乒賽在多特蒙德3月29日進入激烈的淘汰賽,殺進女團8強的有:中國、新加坡、日本、中國香港、韓國、荷蘭、德國和羅馬尼亞。進入半決賽世乒賽就開始向“亞洲杯”演變。女乒亞洲強、歐洲弱的“瘸腿”現象已持續多年,從今年世乒賽上也看不到明顯改觀。國際乒聯已經認識世界乒壇缺少了歐洲女乒的力量、美感和性感元素是一種危機。記者在多特蒙德賽場內外傾聽乒乓圈內的各方人士的議論,希望找到一些解決歐亞乒乓生態不平衡的方案。
歐洲女乒退出一流
上世紀50年代日本女乒崛起前,考比倫杯一直在歐美各國打轉。但是自1957年第24屆世乒賽起,以日本、中國為首的亞洲球隊包攬了25屆比賽中的24次女團冠軍。進入21世紀後,連續四屆世乒賽,除了2006年不萊梅世乒賽尚有白俄羅斯隊躋身女團四強外,歐洲女乒再無一次晉級半決賽的記錄。歐洲女隊正在沒落淪為二流,看一下國際乒聯2012年3月女子世界排名就不奇怪了,歐洲選手全面無緣TOP 10,清一色的亞洲選手占據排名前列,女單前20位排名中,歐洲選手只有兩位,分別是排名第18的德國球員吳佳多和20位的荷蘭選手李佼,這兩位還是來自中國的“海外兵團”,真正的歐洲球員白俄羅斯的帕夫洛維奇僅僅位列28位。35位的是匈牙利的波塔,39位的羅馬尼亞的薩馬拉,前50位排名難尋歐洲選手。
海外兵團占據歐洲半壁江山
導致歐洲女乒沒落的因素很多,其中“海外兵團”的效應無法忽視。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過多的海外兵團球員占據了歐洲部分國家的主力位置,對歐洲球隊來說,來自乒乓王國的輸出球員,大多是可直接上手的“成品”,短期利好十分明顯。今年世乒賽十二強女團隊伍,幾乎都有“海外兵團”擔任主力。從長期來看,這批“海外兵團”球員確實會抑制影響到歐洲球員的生存發展空間,但一定時期內也可以發揮良性帶動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