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5月30日電/為國足“固定主場”是一件早就該做的事情。在過去每逢國足比賽之前,中國足協都會在時間局促的情况下倉促招標,這樣的做法一方面並不能夠確保理想的票房銷售業績,另一方面也讓國脚和教練們不斷的在“適應主場”,讓主場對球隊應具備的優勢打了折扣。
有業內人士分析,之所以出現這種情况,一方面是由於足協從經營盈利的角度考慮,每次主場的敲定可以根據國足的行情來調整承辦費用,避免在一些熱門比賽中“賺少了”。另一方面,則是從來沒有將“主場”上升到一種足球文化的層次去考慮。
不過最近這一年以來,由於國足在世界杯外圍賽中早早出局,戰績跌到了歷史最低點,讓國足的關注度驟然减少,甚至在年初一度出現差點無人願意承辦主場的尷尬局面,這一點無疑也是讓足協開始考慮將主場固定下來的一個重要因素。至少這樣一來,足協就不必再擔心因為球隊成績的起伏,而耽誤了自己的招標工作。
另外,將主場打造成一種文化也的確是中國足球目前所欠缺的。在歐洲,包括英格蘭、意大利、德國等足球先進國家都把其主場固定安排在幾座有著悠久歷史且具備一流辦賽條件的著名球場,而在這些主場辦賽,人氣和經濟收益都能取得豐收的同時,更是將這些城市、球場的名字和這個國家的足球緊密結合在一起,形成一種獨有的足球文化。這一點的確值得中國足協好好的學習。(來源:《遼沈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