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22日,在足協杯半決賽首回合較量中,廣州恒大主場以1∶0擊敗遼寧宏遠。 |
中評社北京8月24日電/22日晚中國足協杯半決賽首回合比賽,分別在貴州和廣州兩個主場結束。山東魯能和遼寧宏運兩支球隊未見鬆懈,因在中超聯賽中表現不佳,足協杯已是兩家俱樂部本賽季的最後指望——如非聯賽排名偏低,歷來被球員和球迷視作“雞肋”的足協杯在四強賽階段也未見得能為球迷奉獻出精彩比賽。
足協杯創辦伊始還是獲得了各家俱樂部的重視,諸多無法在聯賽中實現冠軍願望的俱樂部,均在足協杯上表現勇猛。然而好景不長,隨著國內聯賽“假賭黑”的橫行,俱樂部的壓力日益增大,足協杯成了俱樂部眼中的“雞肋賽事”——主力球員借機休息,上場比賽出工不出力,替補球員即便有了上場機會也無所適從,這種長期的惡性循環,導致足協杯越來越不被人看重。
“最早引進足協杯,一是考慮擴大市場影響力,讓球迷多欣賞幾場比賽,另外是因為國內球員比賽太少,需要增加一些比賽場次來提高水平。”前職業足球教練金志揚說,“足協杯初期也確實達到了這種效果,留下了不少經典的比賽,但從停辦之後,其影響力下降得很厲害,現在只是重新起步。”
2007年,為了滿足“奧運戰略”,給國奧球員留出足夠長的集訓時間,中國足協決定“暫停”足協杯比賽,並表示,在2009年恢復足協杯時,引入乙級聯賽球隊以完成擴軍。但北京奧運會後,足協杯的招商遇到了困難,中國足協索性停辦了此項賽事。而2011年足協杯恢復後,已是元氣大傷,不少球迷對天津泰達摘得桂冠甚至沒什麼印象。事實上,遼寧宏運以足協杯亞軍身份獲得亞冠聯賽資格而後又放棄,更是對足協杯希望用“獎勵亞冠名額”來刺激球隊全力以赴的一種變相“打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