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俱樂部人士透露,恒大同米蘭的合作除了商業貿易方面,還涉及到人員交流、青訓和著名的“米蘭實驗室”等方面。舜天與帕爾馬合作建立足校,也將把對方的青訓體系移植到中國,以期“洋為中用”。
但所有這些利好消息,關鍵都在於落到實處。
不是請了洋和尚就萬事大吉
新一輪合作帶來了新的希望。引進外籍教練、與豪門聯姻的背後,反映了俱樂部積極向先進聯賽學習靠攏的意願。但更多立竿見影的舉措限於技術層面引進的硬件,至於管理、經營和建設等軟件的提高,還需要俱樂部堅持不懈的努力。
例如恒大同皇馬協議文本中“雙方將就青訓、商業比賽、球員引進及培養、品牌宣傳推廣等方面進行全方位戰略合作”這樣看似有分量的條款,還有待盯緊了進行細化和實施,才能不成為一紙空文。
在國際合作方面,除了俱樂部,中國足協和國家隊層面上也進行得紅紅火火,但卻讓人有些眼花繚亂:比如近年來,一方面把青少年苗子送到葡萄牙“留洋”,另一方面又明確提出要學習西班牙足球,聘請卡馬喬團隊以期全方位改造國足;一方面請來荷蘭阿賈克斯青訓主管瑞克林克,另一方面卻又把這個慢工出細活、著力建設青訓體系的設計師當做救火的“將軍”用,最後“戰死沙場”,落一個雙輸結局。
縱觀近年來中國足球的國際合作,不少都可謂是請來大牌當模特,充充場面而已。有時甚至是買櫝還珠,只拿了皮毛,真正的精髓卻沒學來一絲一毫。同時,中國足球的“偽職業化”一直被詬病多年,但“管辦分離”、體制深化改革等進程卻依然滯後。在這方面,與其花重金請來外籍教練感受中國的“風土人情”,最後以一個“水土不服”的絕症一走了之,還不如打開大門,在聯賽管理和運營方面向英超、西甲等世界頂級職業聯賽學習,嘗試改變自己的“水土”。(來源:新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