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5月19日電/“郎平來了,中國排球又有關注點了。”正如外界熱議的那樣,郎平二度出任中國女排主教練,讓在“三大球”中最缺少賣點的中國排球項目的關注度獲得明顯提升。這,就是名人效應。
不過,面對中國排球整體不景氣的現實,郎平縱使執教能力突出,恐怕也很難在短期內帶領中國女排重返巔峰。如今,全國的排球人口萎縮嚴重,打排球的孩子越來越少,這已成為制約中國排球再創輝煌的最大問題。以本市為例,從專業隊到普通中小學,打排球的孩子數量很少、好苗子也不多。全國範圍的情況也大抵如此。
打排球的孩子“太少了”
今年初,北京男排首次奪得全國排球聯賽冠軍,北京女排首次躋身聯賽4強,雙雙創造了歷史最好成績。成績固然可喜,但眼光向下看便知,北京排球的後備力量並不樂觀。
北京景山學校是中國中學生體育協會排球分會所在地,該校男排總教練劉書平擔任分會秘書長。他介紹,目前全市包括少年體校在內的中小學男、女排球隊共有40支左右,按照每支隊二十多人,全北京打排球的孩子加起來約為1000人。
這個數字算多還是少?“太少了,成百上千所中小學校,就只有這點兒排球人口,根本無法維繫項目發展。”劉書平說,他曾和國內一批基層教練前往日本訪問,該國的排球普及率令他自嘆不如。“在日本,排球雖然只是第四大運動,但每所大、中、小學校都設女排隊,半數學校成立了男排隊。”他說。
劉書平還告訴記者,除景山學校外,本市的排球傳統校還有實驗中學、101中學。根據相關部門規定,這3所學校每年可到外地挑選幾個排球好苗子,可以為好苗子轉學籍、遷戶口,以此保證學校的梯隊建設。因此,在全國中學生運動會上成績優異的景山學校男排,30名隊員中有半數其實是外地生源。
近兩年,石景山少年體校要新建女排班,但沒有合適的本地生源,只好從太原一口氣引進了12名隊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