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5月20日電/職業化為中國足球打開了一扇窗。不要說20年前,就是兩年前,都沒有多少人相信,像裡皮這樣的角色,也能來中超執教。這似乎給本土教練帶來了巨大的生存壓力,但實際上,並不是每家俱樂部都能像恒大那樣不計成本。
半島晨報報道,在一些中小俱樂部,可能更歡迎有真材實料的本土教練。這使持續了20年的土洋教練之爭進入了新的格局:以聯賽中游為界,之上的本土教練被認為特別成功,之下的外籍教練日子普遍不太好過。
大俱樂部讓本土教練走開
雖然在整體上明顯處於劣勢,但在局部,部分優秀的本土教練也已充分證明了自己。過去5年中,唐堯東、馬林先後榮膺最佳教練,就是很好的例證。將範圍擴大到中超全部9個賽季,獲此殊榮的本土教練還有朱廣滬和高洪波。 4:5,在外籍教練的強大壓力下,本土教練做得並不算差。但值得注意的是,朱、高二人均因聯賽奪冠,而受到高度肯定,到了唐、馬這裡,最終都只得到了聯賽季軍。
在唐堯東之前,還沒有非冠軍教練榮膺最佳的先例。這說明,評價體系不再唯成績論。但做得最成功的本土教練也只將球隊帶到了第三,也反映出大球會讓土帥走開這一現實。建業和遼足,都是既缺乏資金投入,又沒有雄心壯志的俱樂部。他們對於教練的要求,更多體現在物美價廉。而絕大多數傳統豪門或亞冠球隊,都仍傾向於選擇外教。在他們看來,要想使球隊更上一個台階,追求更好的發展,本土教練還是差了一些火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