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難以“與虎謀皮”,中國的足球俱樂部只能寄希望於政策的優惠,“減免稅收”的提議也因此而來。不過,和中超俱樂部渴望寬鬆的財務政策優惠相比,歐洲各國聯賽聯盟對於參賽俱樂部的財務審核標準,非但不會放寬,反而還更加嚴厲。
以英超聯賽為例,今年2月,英超聯盟終於通過了醞釀已久的“英超財政公平法案”:為保證聯賽的可持續發展,新賽季英超聯賽效仿NBA,引入了“工資帽”制度,具體內容為:英超球隊在2016年之前,花費在球員身上的年度薪水支出,不能超過6000萬英鎊(2013~2014賽季為5200萬英鎊,2014~2015賽季為5600萬英鎊,2015~2016賽季為6000萬英鎊),此外,每3年俱樂部財務虧損不得超過1.05億英鎊,否則,將會根據虧損程度被扣除聯賽積分——據英國媒體報道,目前英超20強中,13家俱樂部的球員工資支出超過了6000萬英鎊,但20強代表投票仍然通過了這項決議,聯盟主席斯庫達摩認為:“法案就是要限制俱樂部老板在較短時間內無節制注資。”
英超聯賽如此,德甲聯盟亦然,而對於中國足協和中超俱樂部來說,德國人的做法最具參考價值。
“相比英超、意甲、西甲和法甲,德甲聯賽對於電視轉播的依賴程度要低得多,當一支俱樂部電視轉播收入和門票收入都被體制限制而無法發揮巨大作用時,俱樂部只有兩條出路,第一是降低球員薪水,第二是商業開發,更準確地說,最好的出路是發展青訓,大力提拔年輕球員。”一篇介紹德甲運行概況的翻譯文章在歐冠聯賽決賽期間,讓很多球迷受到了教育,“當德國足球俱樂部的支出水平被財務審核制度限制之後,大部分球隊就不得不大力發展青訓,培養梯隊人才,而和意甲聯賽單純限制外援引入數量的做法相比,德國人的做法能夠大大提高青年球員進入職業聯賽的機會,為國家隊提供選擇空間。比如參加歐冠決賽的多特蒙德,22人名單中有5人出自俱樂部的青訓體系,球員的總成本不過4550萬英鎊。”
因此,成熟職業聯賽所需要的,應是日趨嚴格而非寬鬆的財政管理制度,而那些渴望從“批地減稅”政策得到拯救的中國足球經營者,也應意識到,舍本逐末終究不是職業足球的長遠之計。(來源:《中國青年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