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8月13日電/新華網報道,男籃亞錦賽閉幕,而中國男籃的馬尼拉之殤讓人心情難以平複。在技戰術討論之餘,背後到底出了哪些問題?CBA職業聯賽走過18年,17家俱樂部每年逾5億元人民幣的總投入和4億元的贊助商收益依然沒能阻止中國男籃戰績的滑落。是資本出了問題?還是中國籃球金字塔的頂層設計需要調整?
籃球評論員徐濟成認為,在社會發展、經濟發展轉型期,中國籃球的發展離不開發展職業體育、保護俱樂部投資人的利益。
2008年北京奧運會前,以金牌為至高目標的思路一直占據中國體育發展的主導地位,使中國體育一再錯失職業化和產業化的良機。北京奧運會後,提出“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轉變的戰略方針。很多的理念和利益衝突,就是這種滯後的結果。
隨著CBA聯賽規模越大、投資越多、影響力越大,而現行的產權結構和運行體制對聯賽的發展制約也越來越嚴重。權力集中、行政干預、投資人缺少話語權是擺在職業聯賽面前的凶猛“攔路虎”。
國家隊的基礎來自聯賽,俱樂部效益增長帶動的將是人才培養、球員保障等直接和國家隊建設息息相關矛盾問題的理順,而後面應該是更龐大的學校體育、社會體育做支撐。在新晉亞洲籃球霸主伊朗,職業聯賽分三個級別,與此同時還有18歲以下、16歲以下、14歲以下以及大學生聯賽等各級別聯賽。
為了給國家隊集訓讓路,CBA成了全世界場次最少的男子職業聯賽之一,沒進入季後賽的球隊一個賽季只能打32場比賽,看看我們身邊,四分之一決賽“羞辱”我們的中華台北隊,他們那裡只有一個7支球隊組成的半職業化聯賽SBL(超級籃球聯賽),可人家每隊一個賽季仍能打上30場球;再看看韓國,完全翻版NBA設置並加入自己創意的KBL(韓國籃球聯賽)也只有10支球隊,可每隊一個賽季可以打54場比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