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18日,2013年世俱杯半決賽,廣州恒大0:3負拜仁慕尼黑。 |
中評社北京12月19日電/在剛剛結束的國際足聯世界俱樂部杯半決賽中,廣州恒大隊儘管以0:3不敵歐冠冠軍拜仁慕尼黑隊無緣決賽,仍創造了中國俱樂部征戰國際大賽的歷史。縱觀恒大一年的表現,可謂驚喜連連,從國內聯賽實現“三連冠”到亞冠登頂,再到世俱杯力克非洲冠軍。
然而與恒大的一枝獨秀相比,整個2013年,中國足球的整體表現卻不盡如人意:男足在14場正式比賽中僅勝5場,甚至以1:5完敗於“泰國二隊”;俱樂部層面,除恒大外,中超其他俱樂部在亞洲賽場的戰績依舊乏善可陳。
廣州恒大的一家獨大,顯然並非中國足球的“恒大”之道。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體育產業逐漸壯大,然而與體育強國相比差距依舊明顯:不僅規模不及美國的十分之一,而且未能形成賽事、轉播、體育產品等“一條龍”的產業鏈,特別是作為中國體育職業化代表的中超聯賽、CBA等賽事總體處於虧損狀態。
中國足球職業化已有20年,但長期以來困擾職業足球的體制問題一直未能得到根本解決,其中一個重要表現就是多年來政企不分,作為市場主體的俱樂部無法享有聯賽“話語權”。而在“國字號”層面,行政的“指揮棒”更是無處不在、無孔不入,最終男足由衝擊世界杯的一支勁旅淪落到為亞洲杯正賽名額而苦苦拼爭,女足則由世界亞軍淪落為女足世界杯和奧運會的“看客”。
“臨淵羨魚,不如歸而結網”,我們在驚嘆於廣州恒大成功的同時,更應當反思多年來中國足球在經營、管理模式中存在的種種誤區,真正按照市場規律一點點地去發展和改變,這也許才是中國足球的“恒大”之道。(來源:新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