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22日電/與大阪櫻花和浦項制鐵的兩場比賽,魯能[微博]的表現截然相反,在控球率都比對手少的前提下,為什麼會出現這麼強烈的反差?通過數據分析可以發現,與浦項制鐵一戰,魯能攻防兩端全面失控,特別是進攻端效率太低。
解讀:陣地進攻效率不高
面對申鑫、毅騰這些中超中下游球隊,魯能的控球率優勢非常明顯,不過與日韓強隊交手時則容易喪失球權,在進攻端反映出來的問題是陣地進攻效率不高。
兩場比賽魯能攻入前場30米區域的次數都少於對手,其中與浦項制鐵一戰只有19次,幾乎為對方的一半。落入陣地戰時因為不能對對手腹地造成持續性的進攻壓力,導致了角球、前場30米任意球次數屈指可數,定位球得分威脅也就大大減少。兩場比賽中的5個進球,除了阿洛伊西奧利用任意球頭球破門外,其餘四個都是通過反擊所創造出來的機會取得。
解讀:進攻時觸球次數太少
足球場可以劃分為後場、中場和前場,相對應的職責為防守、銜接和進攻。通過兩場比賽球權分布圖可以發現,魯能的中場在攻防兩端所起到的控制作用還有待提高。
與櫻花一戰,魯能44%的球權由中場來支配,不過進攻端的球權比重只有18%;與浦項一役,中場的觸球比例為38%,而進攻端的觸球比例已經降至13%。與之相對應的是,兩場比賽,後場觸球比例均高於對手。從自身橫向對比來看,魯能在進攻端的觸球次數遠遠低於中後場,這說明進攻時或者過早被對方斷球,或者配合不流暢,前鋒未能得到充分支援。從縱深對比來看,與對手相比,魯能更多地在中後場傳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