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已經制定政策來增加招收足球高水平運動的院校,僅2017年,就有十幾所高校通過新增或置換運動項目開始招收高水平足球運動員,從而擴大足球招生數量。此外,目前我國高校中已成立8個足球學院,包括3所體育院校(北京體育大學、山東體育學院、廣州體育學院)和5所綜合性院校(同濟大學、雲南師範大學、淮北師範大學、河北傳媒學院、國家足球學院、合肥足球學院)。足球學院在招生數量和培養方式上均有所突破。以同濟大學“國際足球學院”為例,正在申請本科運動訓練、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兩個專業,研究生則計劃設立體育教學訓練學、體育人文社會學、運動人體科學三個專業方向,目前學院計劃申請的辦學規模在300人左右,擬在2018年夏季開始招收本科生和研究生。
“通道三”:調整家長心態,體現足球的育人功能。
5萬所足球特色學校的建設勢必產生大量足球人口,其中不乏“天才”和“優秀人才”,通道一成就了極少數“天才型”青少年球員,通道二疏導了少數“優秀足球人才”,但大多數甚至絕大多數足球人才還有沒有其他上升通道?如果狹隘的把進入職業隊和升學作為上升通道的話,這兩個通道能够容納足球人才的數量遠遠不能滿足需求,在這種認識下大多數足球人才根本沒有所謂的上升通道。因此“通道三”實際上并不是一種真正的通道,而是要踢球的學生及其家長改變觀念,充分認識到足球的育人功能,同時調整踢球的心態,把足球作為一種愛好,通過踢球促使自己全面發展,從而通過正常的升學渠道進入大學。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上升通道的問題。
筆者曾對清華大學青少年足球培訓班的家長進行抽樣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家長送孩子進行課外足球培訓的目的在於鍛煉孩子的身體,增強身心健康,他們認為校園足球能够強身健體、培養孩子的優秀品質。可以預見,在發展足球的頂層設計完成後,家長對於青少年足球運動的正確理解,是我國青少年校園足球能够良性發展的主要因素。
目前我國優秀足球人才狹義的上升通道實際上只有兩個:青訓體系和高校高水平足球運動隊,分別對應極少數“天才”和少數優秀足球人才,而廣義的上升通道則要強調足球的育人功能和促進青少年全面發展的作用。在這個背景下,只有當青少年及其家長不以升學為最終目的,而把足球當做終生受益的愛好,充分體現出足球運動的育人作用,中國的校園足球才能真正取得成功。因此,校園足球的發展在完成頂層設計和基礎建設後,要更多強調育人功能,注重社會輿論導向和家長心態的調整。否則,通道再多也無法解決青少年足球人口的出路問題。(來源:新華網體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