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之前體制內培養人才,到如今吸納體制外新銳加入培養平台,中國網協正在青少年培養體系上大做文章,即通過培養體系的建立,讓青少年網球選手的群體更為厚實,從而可以讓更多的尖子運動員湧現出來,而不再是以往的“單兵作戰”,這樣也擴大了中國網球的選材面。
這樣的非典型培養之路,吸引了華裔少女張欣兒和她的爸爸張國明。張國明從女兒13歲陪伴她走上職業道路,如今給她選了一條非典型的回歸祖國打球的道路。因為他認為,美國的網球教學并不適合所有孩子。
在網球方面,張欣兒是典型的“別人家的孩子”。“她6歲開始陪我打球,7歲開始認真練球。13歲她決定當一位職業球員。13歲半開始打青少年ITF,14歲半排名就到了青少年199名了。”張國明說。走上標准的成材之路,張國明卻感覺不對,“通過觀察她的隊友、教練,我覺得那個環境我不是很喜歡。”
華裔新星向職業水准看齊
美國IMG網校培養了錦織圭,令全世界學網球的孩子趨之若鶩。但張國明卻有著自己的看法:“錦織圭成功了,你知道他多辛苦嗎?其實那邊的訓練還是很粗放的,很多孩子不能融入當地的生活,又孤獨,又有語言的障礙,還不一定能找到高水平的訓練和比賽環境。網球是特別個人化的運動,每個小孩子都需要教練特別對待,才能成功的。”
父親對美國青少網球的氛圍不滿意,張欣兒也同意他的觀點,“我隊友的態度,就是非常自大的、我覺得這樣不職業,作為職業球員,需要保持謙虛的態度。而且我覺得她們的訓練不够努力,但我覺得只有不斷訓練,才能達到更高的高度,才對得起職業球員的稱號。”
不但要打好球,張欣兒還要念好書。張國明說:“我們現在都是上網課,每天有幾個小時要在網上讀書,做作業。我太太對GPA(平均成績點數,申請美國高校的參考分數)很在乎,要求孩子的GPA在四點幾才可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