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2月27日電/2017年10月28日,隨著一聲哨響,新賽季的CBA聯賽拉開戰幕。伴隨著各項新政的出台,國人對姚明當選籃協主席後CBA的第一個賽季充滿了期待。時值歲末,聯賽半程收官,無論是本土球員的出色表現,還是各支球隊群雄並起逐鹿中原,全新的CBA聯賽的確展現出了與以往不同的面貌。
究竟要不要外援?是CBA自允許球隊引進外援之後一直繞不開的一個話題。CBA聯賽引進外援的初衷是通過引入高水平的國外運動員,提高聯賽觀賞性,同時帶動中國本土球員成長。但是隨著CBA外援名氣越來越大,能力越來越強,雖然比賽的觀賞性相比當年已不可同日而語,但是本土球員的成長空間卻遭到了巨大的遏制。球隊為了快速提高成績,不惜重金引進大牌外援,由於外援能力與本土球員差距太大,CBA比賽變成了外援之間的較量,本土球員失去了閱讀比賽、承擔壓力的能力,年輕球員更是無法獲得穩定的出場時間。
2016年里約奧運會上,中國男籃5戰盡墨,除了易建聯能夠正常發揮之外,其他隊員在場上都表現的無所適從。缺乏與強隊對抗的能力、缺乏比賽的經驗、缺乏有潛力的年輕球員成為了當時中國男籃的真實寫照。
增加本土球員上場時間,提升本土球員的比賽能力,培養本土新生代球員,成為了新任中國籃協主席姚明肩上的重任。本賽季,CBA聯賽對外援政策進行了調整,在保持原有2人4節6人次規則的基礎上,調整為第四節比賽只能有一名外援在場(不含亞洲外援)。這一舉措無疑大大增加了本土球員在最後時刻主宰比賽的機會。而上場時間增加,也給了各支球隊培養年輕球員的空間和條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