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協推行U23新政,顯然是為了完善職業俱樂部人才培養工作,繼而為國字號球隊輸送更具實力的後備人才。不過從U23亞洲杯及亞運會男足比賽來看,中國U23男足的戰績並沒有達到各界期望的結果。其中,U23國足在亞洲杯小組賽階段便提前出局,而在雅加達亞運會上,U23國足在淘汰賽首輪即出局,證明這支球隊還不具備在國際大賽中打硬仗的實力。作為U23國足的主力,這些因新政護航登上中超舞台的年輕人,在他們處於國青、國少適齡階段的時候,就已經被亞洲主要競爭對手甩在身後,僅僅通過1到2個賽季聯賽新政的“提拔”,他們的實力不可能蛻變。而相比於能夠占據俱樂部主力或准主力位置的U23國腳們,相當一部分U23適齡球員在各俱樂部只能成為教練組滿足新政要求的應急選擇,他們“閃登場、閃離場”的情況屢見不鮮。
如果說不同賽季推出不同新政還可以給各俱樂部以適應機會的話,那麼政策在一個賽季中多次變化就會讓很多俱樂部陷入被動。按照今年夏天時的規則,亞運會期間中超、中甲球隊仍然要保證首發至少有一位U23球員,到了10月份,隨著國家男足集訓訓練營隊的出爐,U23政策又一次被調整。由於各俱樂部財力、人才培養模式與基礎不同,新政調整給各隊帶來的影響也不一樣。以大連一方為例,他們雖然艱苦保級,但從上一次規則調整開始到聯賽倒數第二輪,球隊因為部分人員被抽調,遭遇了4連敗,保級形勢一度急轉直下。如果最終降級的是一方,那麼對於新政調整的爭論恐怕就更加激烈。
經過充滿變數的2018賽季,各俱樂部對於未來可能出現的新變化或許已經有了心理準備。但聯賽想健康有序地發展,規則設計的合理與穩定就顯得尤為重要。(來源:《北京青年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