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時間8月11日,2013年莫斯科世界田徑錦標賽男子110米欄預賽,謝文駿(左二)處在總成績第20位,無緣半決賽。 |
中評社北京8月16日電/中國田徑不能把希望僅寄托在“可遇不可求”的天才型運動員身上,而需要就人才選拔、訓練方法、比賽策略等進行探索、思考,才不會有人才和項目的斷代
莫斯科田徑世錦賽開幕僅3天,中國田徑就找到了新的話題:張培萌觸及極限,讓不少人振奮於中國短跑提速;謝文駿、江帆鎩羽而歸,又讓男子跨欄“後繼無人”老話重提。
田徑歷來是中國體育在世界賽場上的一個短板,回顧1983年至2011年的13屆田徑世錦賽,中國選手共獲10金10銀11銅,列第十五位,尚不及僅參賽3屆和兩屆的蘇聯和東德。
世錦賽上的起落,好似中國田徑發展史的注腳。1983年朱建華奪得赫爾辛基世錦賽銅牌後,30年來中國男子跳高再無建樹;1993年“馬家軍”包攬女子3000米獎牌、王軍霞問鼎女子萬米、劉冬斬獲女子1500米金牌,20年來“斯圖加特奇跡”成為絕響;2003年劉翔在巴黎橫空出世,4屆世錦賽拿下1金2銀1銅,如今男子110米欄再難稱雄。
好似書寫一部斷代史,中國田徑每10年都能在世錦賽上找到新的金牌增長點,卻總也避免不了隨著人才斷檔而來的項目斷代。30年來,唯有女子投擲、競走能保持微弱的優勢,即便如此,中國田徑也遭遇過1997年雅典世錦賽和2001年埃德蒙頓世錦賽兩次獎牌數“零的尷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