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5月4日電/近兩年,產品同質化、庫存高已成為運動鞋服行業之痛,多家上市公司年報顯示,運動鞋服營業額連續幾年呈現下滑趨勢。但細分市場的戶外品牌卻異軍突起,在“泛戶外”文化的影響下,市場份額逐漸擴大,而本土戶外品牌如何定位?又將如何在競爭中突圍?
戶外品牌逆市增長
“五一”期間,是踏青好時節,也是戶外品牌銷售旺季,近日,記者走訪發現,不少商場戶外運動品牌都搞起了優惠活動。而在景區郊外,隨著戶外旅遊變成大眾選擇,戶外鞋服也替代傳統運動品牌,成為出行穿著的新風尚。
戶外市場的火爆並非偶然,2014ISPO BEIJING(第十屆亞洲運動用品與時尚展)展會期間,中紡協戶外用品分會(COCA)發布的《中國戶外用品市場2013年度調查報告》顯示,2013年,戶外行業零售額180.5億元,同比增長24.3%,出貨額96.8億,同比增長30.9%。
“戶外行業的發展不單是運動市場的細化,更是消費者對生活方式的一種新選擇”,福建晉江明偉鞋服專營兒童戶外品牌CAMKIDS副總經理洪欽銘說,2005年至2008年是戶外行業高速發展時期,隨著消費者對生活質量要求的提升,業餘時間有了更多的選擇,戶外也走進了普通百姓的生活,從過去的極限運動變成一種生活方式。
戶外產品的異軍突起氣勢汹汹,而傳統運動品牌也正大舉進軍這一細分市場,阿迪達斯、李寧、安踏、361°紛紛推出戶外系列產品,準備在主營業務之外,開辟另一盈利增收途徑。
品牌建構促市場突圍
與大部分傳統製造業發展路徑相似,國內戶外運動品牌多是貼牌代工起家,進而自建品牌進行生產銷售。由此導致本土品牌在產品設計、研發方面相對薄弱,對國際品牌的裝備設計甚至採取直接的“拿來主義”。
而隨著國際品牌和傳統運動鞋服的紛紛湧入,戶外運動品牌也面臨著行業內部的洗牌。聖弗萊總經理陳嘉泰說,2011前後,本土戶外品牌激增,在服裝行業不景氣的大環境下,實力弱小的品牌迅速被淘汰,“這兩年營業額雖然也有增長,但相較於前幾年速度明顯放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