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賽事組委會發布的公告,猝死選手的最後比賽階段是在慢走。這意味著他已經發覺身體不適,但仍在堅持比賽。
可是,沒有如果。這樣的如果,我們已經假設得太多。
近幾年,在我國舉辦的馬拉松比賽中,幾乎每年都發生“跑友”意外猝死的事件,僅今年就發生了3起。
在某熱門跑步論壇上,記者看到,既有很多“跑友”在告誡“跑馬拉松需量力而行”,也有不少“跑友”在展示自己不斷提高的比賽成績和給自己不斷加壓的參賽任務,還有“跑友”在交流中如何掙得更多的比賽獎金,更有極端者,認為“馬拉松就是極限運動,第一個跑馬拉松的人就死了,所以,為馬拉松獻出生命很正常。”
從1981年北京馬拉松比賽誕生,到上世紀90年代末全國每年舉行近十項馬拉松比賽,再到2011年的20多項比賽和今年的近50項比賽,中國已經成為全球馬拉松運動發展最快的國家,根據中國田協協會的預測,今年全國參與馬拉松比賽的人數,可能達到90萬。
如今,不論對於都市白領還是在中老年人群中,跑步都成了最熱門的運動之一。但在迅速壯大的跑步人口中,又有多少人真正知道“我為什麼跑?”
“對於普通跑友來說,盲目給自己制定過高的比賽目標,是現在比較常見的一個現象。”原中國馬拉松國家隊運動員吳敏,現在是一名大眾馬拉松運動的培訓教練,她向記者指出,“很多普通跑友缺少對自己身體的了解,卻過分追求比賽的成績。”
跑步不是為了完成任務,不是為了在同伴中炫耀,不是為了跟自己較勁,不是為了一張馬拉松比賽的完賽證明,更不是為了冒險。
參加馬拉松賽,就是為獲得健康,為了積極向上的人生。吳敏開辦“健康跑”培訓班的核心理念正是“健康”,“跑步是有氧運動,可以增強心肺功能,強大的心臟可以讓一個人更年輕,這是跑步對身體的改變。此外,跑步需要一個人的耐心和堅持,讓很多生活懶散、精神頽廢的人變得精神飽滿、樂觀積極,徹底改變自己的人生,這是跑步讓人生升華的體現。”吳敏表示,如果一個“跑友”認清了這兩點,他參加跑步時就會主動避免危險,也能夠得到最有價值的跑步收獲。 (來源:《中國青年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