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中說,這樣做的根本原因是讓救助者也呈現“流動”的狀態。“如果醫生坐在救助站裡只等著事情發生的話,如果在兩個救助站的中點出現問題,等醫生跑2公裡到事發地點,估計參賽者已經心臟停止猝死了。”田中秀治在交流中舉了2009年日本著名喜劇明星鬆村邦洋的例子說:“鬆村在現場倒地後,心臟停止了7分鐘。救護車抵達時,是在他倒地10分鐘後,而這時他已經被移動救助人員利用除顫儀重新啓動了心跳救活了,在送往醫院進行了12天療養後就恢複了健康。”
“在馬拉鬆比賽中,出現心臟停止,移動醫療人員、學習了救護知識的志願者立刻對患者使用除顫儀後,挽救率可以達到89.4%,比起救護車前來救治更快。也就是說,移動人員,街邊事先安排的工作人員在救護中的工作比待命的醫生更為重要,因為他們是第一時間趕到地點的人,時間在這個時候就是生命。”田中說。
此外,田中建議馬拉鬆組委會要在賽前對健康問題進行重點宣傳,做到每一個人都預知馬拉鬆賽事的危險。田中舉了另外一個例子是,一名老年參賽者在馬拉鬆中心臟停止並跌倒,他身邊的一名小學5年級少年立即跑去向救助人員尋求幫助。最後這名老者心肺複蘇成功,這就是事先宣傳工作的結果。(來源:國家體育總局政府網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