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體育部門不再大包大攬,徹底放手給專業團隊運營;首屆辦賽就與“老大哥”北京馬拉松結盟,避免很多辦賽初期的彎路;在影響選手參賽體驗的各個環節、細節中,資金、人力投入絕不含糊。這些圍繞“需求導向、專業運營”開展的一系列嘗試做法,也為馬拉松賽事如何辦出特色、辦出口碑提供了可供借鑒的“武漢探索”。
“漢馬”的連續三年成功、出彩舉辦,也為武漢這座城市帶來豐厚回饋。據武漢體育學院經濟管理學院評估報告顯示,前兩屆舉辦期間,外地選手在武漢停留時間達平均2.55天,外地觀眾停留時間也超過3.3天,累計帶來綜合經濟效益超過7億元。超過八成的被調查市民認為,“漢馬”提升自己對跑步的興趣,也促使自己更加重視鍛煉健身。
更寶貴的是參賽選手的“零差評”口碑。奪得國內多站馬拉松冠軍的山東選手李子成,連續兩年參加“漢馬”,對武漢稱讚有加。他說,他喜歡“漢馬”,因為這兒的觀眾熱情,賽道美環境好,“‘漢馬’雖是年輕賽事,但成長極快,跑友圈內口碑極好”。
數萬跑友用腳步丈量城市精彩,用心靈觸碰城市滄桑,讓這些來自五湖四海的外地選手、觀眾從過去屢遭詬病的工地“大縣城”中,看到了城市的勃勃生機;從被視為“爆粗抖狠”的市民大嗓門中,接觸到武漢人的熱情直爽。“漢馬”,讓越來越多的跑友與觀眾,感受到這座城市有別於固有印象中的精彩另一面。
經歷三年的磨合,馬拉松賽事與武漢這座城市的交融正逐步進入良性循環。武漢為馬拉松賽事打造一個特色濃厚、值得探討的樣本;馬拉松也為武漢帶來了不一樣的觀察窗口、城市氣質。
賽因城而興,城因賽而名。或許,這就是體育辦賽與城市發展交響曲的奧妙。(來源:新華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