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8月22日電/日前,某報發表一篇題為《3000億打造大運會深圳首現財政赤字》的文章,給深圳辦大運算投資賬,並推測“深圳首現財政赤字”。8月21日,深圳新聞網記者立即就此採訪深圳市財政委有關負責人,了解事情的真實情況。
“我們認為,3000億打造大運會這樣的標題會讓讀者產生一種誤解,以為辦大運會的開支是3000億,從而質疑我們“節儉辦大運”方針。3000億的統計且不論數據是否準確,也不能把它與大運會開支簡單地等同起來。大運會開支情況究竟怎樣,我們將在大運會結束後及時統計並公開發布,給公眾交出一本明白賬。”深圳市財政委有關負責人認為,這裡主要存在一個如何看待大運背景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與發展方面的投入問題。深圳市委市政府明確提出,借大運契機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加快推進特區一體化進程,加快推進城市更新,對這些民生工程深圳進行了大手筆的投入,在保障賽事順利進行的同時,為深圳未來三十年跨越式發展打下基礎,盡快實現原特區內外均衡發展,大幅度提升市民居住環境和生活質量。真正做到不只爭一時,更要爭千秋。
近年來,深圳市緊扣“辦賽事、辦城市,新大運、新深圳”主題,在勤儉節約地保障辦賽事經費的同時,重點將資金向辦城市、惠民生方面傾斜,並注重將經營性投入與財政性投入相結合,重點增加安排有利於城市長遠發展的基礎性建設項目,如分別於2002年、2007年、2008年開工建設的1、2、3、5號地鐵線路於今年6月底全面開通後,周邊區域的交通車流量下降20%左右,對改善市民出行起到積極作用。“十一五”期間,進行了23座污水處理廠的興建、擴建和改造,建成污水廠配套幹管及沿河截污管約800公里,河道水環境顯著改善。以舉辦大運為契機,大力實施“市容環境提升行動計劃”,形成了幾十條城市風景線和多個風景點。
這位負責人表示,正確看待大運背景下的財政投入,應進行三個區分,一是區分一年投入和多年投入,二是區分經營性投入和財政投入,三是區分基礎性投入與賽事投入。不能將多年的基礎設施、民生工程投入等一並算作大運會辦會投入,貼上“3000億打造大運會”的標簽。事實上,對深圳這樣一個經濟總量大、人口密度大、交通壓力大的城市,像地鐵工程、城市更新等,即使不辦大運也迫切需要積極推進,無非是大運會的成功申辦,客觀上對這些工程的推進形成了一種“倒逼”機制,並與“辦大運”密切聯繫在一起了。上述這些投入不僅是大運會成功舉辦的需要,更是提升城市形象,增強國際影響力和優化城市功能的客觀需要。
就賽事投入來看,應該說,“節儉辦大運”的精神在大運會籌辦的各個環節都得到了很好的體現。一方面我們堅持從“辦城市”的高度統籌規劃大運場館建設和設備購置,場館建設和設備配置堅持“能改不建,能修不改,能租不買,能借不租,能用國產的就使用國產設備”的原則,60個正式場館中新建的只有22個,其餘近2/3都是對原有場館進行維修改造。場館布局和建設除滿足大運會比賽需求外,還與發展民生和教育、促進關內外一體化工作緊密結合。充分利用市場機制和企業力量,減少政府的直接投資,大運會開幕式所在地深圳灣體育中心由華潤集團投資建設,採取市場化的運作方式,提高了建設效率。另一方面,加強大運會各項工作的監督,嚴格控制大運籌辦經費支出,專門設立了“廉潔辦大運”監督檢查工作領導小組和督查監察指揮部,對工程建設施工等各環節把好“需求關”、“價格關”和“驗收關”,努力實現“花最少的錢,辦最精彩的大運”的目標。
這位負責人還就“深圳首現財政赤字”問題做出回應。他說,“近年來,我市經濟持續企穩向好,帶動全市財政收入穩步增長。自1994年以來,我市實現連續17年財政收支平衡、略有結餘的目標,根本不存在‘財政赤字’一說。”這位負責人介紹,“十一五”時期,深圳市地方一般預算收入連續突破500億元、600億元、800億元和1000億元大關,成為繼上海、北京之後第三個地方財政收入超千億元的中國內地城市,5年累計實現地方一般預算收入3947億元,比“十五”時期增長1.54倍。2010年,深圳市財政總收入為1426.5億元,總支出1364億元,總收支相抵,年終結餘62.5億元,結轉下年支出23.4億元,財政淨結餘39.1億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