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19日電/ 正在青島舉行的全國游泳冠軍賽,雖說只是國內水平最高的游泳大賽,但每天觀眾爆滿的場景在以往的國內游泳比賽中還極其少見。每當孫楊上場,觀眾席上的尖叫和歡呼都讓人感到了“粉絲”的狂熱,這些從全國各地“追星”而來的粉絲,心甘情願地為看自己的偶像付出金錢、時間和精力,他們已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體育迷,因為他們可能完全不參與、不喜歡運動,但他們卻把中國競技體育推向了前所未有的“粉絲經濟”時代。
時光回溯5年,2012年倫敦奧運會結束之後的兩三個月,中國的奧運冠軍們正在抓住四年一次的高光時刻,頻頻參加各類慶功活動。體育產業專家王奇當時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曾說,這些中國奧運冠軍的“走秀”不會超過3個月。果不其然,等到2012年年底的時候,奧運慶功盛宴曲終人散,社會對奧運冠軍的關注度迅速減弱,一切又歸於平靜。
4年後,奧運會帶來的體育明星效應卻不再是曇花一現。現在,里約奧運會落幕已經過去了大半年時間,從1個月前在深圳舉行的中國乒乓球隊“地表最強12人”直通賽,到正在青島舉行的此次全國游泳冠軍賽,狂熱的粉絲對體育明星的熱情依然高漲。
“粉絲”群體,讓原本對運動員只有競技成績要求的中國體育部門和運動隊管理者,第一次意識到這是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
中國乒乓球隊總教練劉國梁表示,中國乒乓球運動的推廣和發展需要8000萬打球的球迷,也需要更多追星的年輕粉絲。國家游泳運動管理中心游泳部部長袁浩然在青島接受記者採訪時也提出同樣看法,他說,中國體育產業正在快速發展,我們要做好游泳項目的推廣,就應當關注粉絲群體。
無論是中國乒乓球隊的隊內直通賽,還是全國游泳冠軍賽,這類國內比賽早幾年還只是純粹的內部練兵,觀眾寥寥,甚至沒有觀眾。但現在,熱情的粉絲坐滿了看台,嗅覺敏銳的“黃牛黨”也發現了倒賣這類賽事的門票有利可圖。
看台上坐滿觀眾,只是從一個側面體現出粉絲的力量。
里約奧運會上,傅園慧一夜間成為“網紅”,微博粉絲數量兩天內增長300萬;傅園慧在里約奧運會期間的一次視頻聊天直播,圍觀粉絲超過1000萬;今年2月16日,張繼科29歲生日,“迷妹們”在全國12個城市的公交、地鐵、都市報上投放廣告,甚至讓“水立方”點亮了29分鐘,為其慶生。
國家游泳運動管理中心對粉絲力量的另一大體會,則來自寧澤濤。
2015年世錦賽奪冠之後,寧澤濤憑借其優異的競技成績和帥氣的形象,圈粉無數。在業內,甚至有人預測如果寧澤濤在里約奧運會上能有出色表現,其身價和影響力有望超過中國男子游泳領軍人孫楊。不過,在里約奧運會開始前,寧澤濤身上就不斷爆出一些負面消息,包括私接廣告、有可能失去奧運會參賽資格等,此後寧澤濤雖然參加了里約奧運會,但成績不佳。奧運會後,又因為在一部紀錄片中暗示自己將離開國家隊,再次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在國家游泳運動管理中心對寧澤濤進行處理的過程中,寧澤濤的龐大粉絲群體可以說是給國家游泳中心製造了巨大的輿論壓力。這也給中國的體育主管部門上了一課,熱情的粉絲可以給一個運動項目帶來了極高的人氣,有利於運動項目擴大影響和推廣,但同時,粉絲對自己鐘愛的明星的支持可以說是無條件的,甚至是非理性的,一旦體育主管部門與體育明星之間出現了某些變故,而粉絲們認為這是因為體育主管部門的過錯造成的話,體育主管部門很可能會被粉絲的“口水”淹沒,這種輿論壓力也是中國體育界從未面對過的。
如何面對粉絲甚至引導粉絲,這對於中國體育主管部門來說也是全新的一課。
一方面,現在運動隊對運動員都有“善待粉絲”的要求。比如,丁寧應該是國乒女隊擁有粉絲最多的隊員,她在里約奧運會之後開始主動加強與粉絲群體間的深度互動,從過去“粉絲”單方面的追星變成了粉絲與明星之間的互動交流;另一方面,是要求隊員學會時間管理,避免因為處理與粉絲的關係而影響訓練和比賽。中國游泳隊著名女子仰泳選手劉湘,因其清秀漂亮的相貌擁有大批粉絲,劉湘在廣東隊的教練何新中就告誡她,“你的相貌一直就是這樣,但為什麼你是在2015年世錦賽拿到優異成績之後突然有了那麼多粉絲?你要知道,對於一個運動員來說,成績是第一位的。”
里約奧運會之後成為中國游泳隊最具人氣女選手的傅園慧,已經開始懷念單純的運動員身份。因為擁有大批的粉絲擁戴,傅園慧頻頻參加各種走秀活動,她不得不為了迎合粉絲和觀眾的興致去說一些話,做一些事。人氣給傅園慧帶來了超高的曝光度和可觀的財富,但她坦言這樣的生活讓她很累。
如何理順明星運動員與粉絲的關係,說到底其實是一項對明星運動員的形象維護工作。
記者與一些體育部門的管理者談到了為何不為明星運動員聘請專業團隊來做公關工作的話題。
在體育經紀市場還處於初級階段的中國,這個話題也讓體育部門感到有苦難言。幾年前在孫楊剛剛成名時,他就炮轟過國家游泳隊不給自己配備專門的經紀團隊,表明了明星運動員把自己的形象維護、商業開發等訓練外的工作交由專業的人士管理的願望。但相關體育部門管理者則向記者吐露了一個苦衷:中國的體育經紀人和經紀團隊,絕大多數都是“摘桃派”,都是看到了某個體育明星有了商業價值之後,來攫取最大利益的。有多少會站在運動員健康成長和一個運動項目的長遠發展立場上,全面平衡體育明星的訓練與訓練外生活,甚至是幫助一個未成名運動員發掘價值、走向成功呢?甚至,有些人還會誘導運動員突破運動隊的一些管理原則和底線。
不過,從體育經紀人的角度說,造成中國體育經紀市場多年來在初級階段徘徊的一個主要原因,正是因為中國的奧運項目運動隊都在舉國體制內。
體制內的中國運動隊,最主要的任務就是奪取大賽成績,無論是運動員的形象維護還是商業開發,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不是運動隊特別在意的問題。中國的體育經紀作為一個長期以來都沒有開放的市場,顯然也不具備進行充分發展的條件。
但“粉絲”經濟已經開始倒逼中國的體育部門必須重視運動隊訓練之外的工作。賽場上蜂擁而至的觀眾、網絡上難以控制的點贊或是口水,積極的一面是體育產業改革大潮下中國任何一個運動項目都無法忽視的,消極的一面又讓體育部門困惑和無奈。怎樣雙贏和多贏,依然是一個有待摸索的命題。(來源:《中國青年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