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上個月舉行的全國大學生運動會期間,部分高校分管體育工作的校長、副校長在參加全國高校體育工作會議時,已經對高校招收高水平運動員時存在的一些不正常現象提出了疑問。
高校建立高水平運動隊,原本是為有體育特長的學生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但很多學校卻是由退役或現役運動員構成了高水平運動隊的主力,其根本目的不再是推動“體教結合”的落實,自主培養高校競技體育人才並帶動高校體育的全面發展,而是將其視作為學校揚名立萬的工具。
據某大學副校長介紹,由於國家隊現役運動員常年處於高強度訓練和比賽之中,讓這些運動員在業餘時間完成大學學業幾乎不可能實現。比較可行的辦法是為運動員保留學籍,等他們退役後再進校完成學業。但現在比較普遍的做法,卻是學校以所謂的單獨授課方式為運動員“開小灶”,實際上卻是大幅度降低對運動員的考試和學分的要求。
文憑豈能當獎品 國外事例引反思
奧運冠軍喜獲文憑,大學的花名册上多了個明星校友,但在這看似“雙贏”的結果背後,卻讓人不能不對文憑成為獎品這一現象心生憂慮。
我國因為體育體制原因,運動員在成長過程中早早就失去了接受文化教育的機會,國家設立的為優秀運動員提供免試就讀大學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彌補運動員早年文化教育荒廢的缺憾,有利於運動員在退役後更好地走向社會,開始新的工作和生活。這一政策的最重要價值正是運動員接受教育的過程。但真正的情況是,許多運動員沒有感受過一天的大學生活,也達不到應具備的學識水平,卻在掛了幾年某大學學生的頭銜後,和普通學生一樣拿到了畢業文憑。早幾年,奧運冠軍楊威和劉國正都曾因“超學時”被大學清退,但最終還是順利地拿到了其他大學的畢業證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