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4日,獲得冠軍的中國選手侯逸凡(左二)、獲得亞軍的選手阮露斐(左一)和獲得并列季軍的選手趙雪(右一)、印度選手科內魯在領獎台上,三位中國選手展開了五星紅旗慶祝。 |
中評社北京12月27日電/新華網報道,2010年女子國際象棋世界錦標賽在土耳其落幕,16歲的“天才少女”侯逸凡和23歲的“清華才女”阮露斐包攬了冠、亞軍。兩位有著不同成長軌跡的棋手同樣取得了成功,而她們的成功背後是不一樣的精彩。
來自江蘇興化的侯逸凡在國際象棋方面天分過人,中國國際象棋協會慧眼識才。在各方面的大力培養下,兩年前14歲的小侯就拿到了世錦賽亞軍。又經過兩年的磨礪,這位暫時放下學業、一心下棋的小姑娘成為有史以來最年輕的世界棋後,也是繼謝軍、諸宸、許昱華之後中國的第四位世界棋後。用俗話來說,這叫自古英雄出少年。
南京姑娘阮露斐雖然屈居亞軍,但是這枚銀牌的成色絲毫不比侯逸凡的金牌差。阮露斐的不凡之處在於,她是中國第一位一邊正常念清華、留洋一邊成為國手拿到世界亞軍的女棋手。這樣的成就,不是金牌,勝似金牌。同樣是“搏二兔”,阮露斐的“棋學兼優”,比“棋聖”聶衛平邊下圍棋邊打橋牌的難度大得多。
從人才培養的角度說,侯逸凡的成功很難複制。天才畢竟少有,可遇而不可求。即使有天才也未必能遇伯樂,像侯逸凡這樣早早被發現而又被重點培養又有葉江川等有識之士為其成長創造一切便利條件的棋手,更加稀罕。但是,阮露斐的成功經驗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被推而廣之的。這倒不是說每位棋手都能既讀清華、卡耐基梅隆又拿世界亞軍,而是說在保證一定學習時間的情況下棋手也能取得相當高的成就。換句話說,阮露斐是值得提倡的“體教結合”的成功案例。
實際上,在歐美大多數國家和地區,大多數項目、大多數運動員的培養採用的是“阮露斐模式”,即在挖掘年輕運動員體育潛能的同時讓他們接受與同齡人基本相當的教育。道理很簡單,絕大多數運動員靠運動天賦謀生只能“吃青春飯”。一旦退役,要想重新融入社會,缺乏良好的教育寸步難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