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機制,莫非還得再等四年
還記得北京奧運會之前人們的期待嗎?人們有無數理由相信,在“後北京奧運”時代,中國體育將會有一番脫胎換骨的變化:舉國體制開始變革,體教結合大力開展,全民健身如火如荼,體育產業日進鬥金……
然而,鳥巢上空的聖火熄滅三年多了,中國體育依然處在一個追逐金牌的高速通道中。“窮則變、變則通”。北京奧運會的51金意味著舉國體制到了輝煌的頂峰,但極致的輝煌在某種層面上反倒會成為改革的阻力。
倫敦奧運會還有幾個月就要開幕,中國競技體育機器已經開始全速運轉,“金牌”又將成為中國體育幾乎是唯一的關鍵詞。
有多少人關心中國體育職業化的步履維艱?影響力最大的足球和籃球職業聯賽,說到底都還只是“偽”職業而已。雖然萬達、恒大對中國足球的投入驚人,雖然CBA聯賽新疆等俱樂部擴軍備戰的力度空前,但中國體育職業化的進程和高度其實並不和燒錢力度成正比,反倒是依然停滯不前。
姚明已經退役,劉翔能否重回巔峰還是個問號。雖然我們有了李娜,但別忘了李娜將至而立。下一個“娜”在哪裡?下一個具備世界影響力的明星又在哪裡?
呼籲了多年的體教結合,依然處於口號階段。不同部門之間看不見的藩籬為什麼如此難以打破。全民健身?在體育主管部門心目中所處的地位和所占的資源,怎麼總是沒法和它的重要性相匹配?
我們不缺金牌,在倫敦我們甚至有望繼續稱雄金牌榜,但我們缺一個讓中國體育能夠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良好機制。(來源:《新華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