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9月12日電/全運會賽事一籮筐,真正能夠引起體育迷關注的項目和運動員卻不多。來遼寧採訪的媒體記者不少,可媒體版面和網站體育頻道更多地被美網、國足等體育新聞占據。為何全運項目少人喝彩?在很大程度上是為其設項所累。
全民全運的口號喊了很多年,但目標遠未實現。如果真正以民為本,全運會理應集納在中國開展最普及、老百姓最喜愛的體育項目,而事實上全運會的設項並非如此,實行的仍是以“奧運”或“非奧運”為區分的標準。因此,許多在中國缺乏群眾基礎的奧運項目登堂入室,而像圍棋這樣有著兩三千萬粉絲的魅力項目只能羞憤而出。
體育項目各有魅力,本無貴賤之分。然而,對於項目的發展而言,普及是根,魅力為本。否則,即使拿了奧運金牌,也難以體現社會影響、實現社會價值。作為全國最高水平的運動會,全運會不但應承擔為奧運選拔人才之重任,也應滿足全民對於精神文化和體育欣賞的需求。
在奧運金牌匱乏的時期和體育發展的初級階段,全運偏向奧運,無疑具有階段性特征。但是,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時期,在中國由體育大國邁向體育強國的新階段,全運會遴選項目的標準也應真正放眼“全民”、立足“全民”,優先考慮中國人喜聞樂見的項目,對那些“無根”的奧運項目暫時說不。
體育魅力無邊,奧運絕非全部。令人欣喜的是,國家體育總局在堅持奧運爭光計劃的同時也開始重視發展項目人口,逐步轉向“先普及、後發展”的良性發展軌道。
作為中國體育的風向標,全運會的設項也應該重普及、接地氣。只有這樣,才有可能讓全運會成為中國體育迷喜聞樂見的體育盛會,提升全運會的品牌價值和社會形象。
奧運金牌固然重要,然而簡單的金牌總數並不能完全反映一個國家的競技體育實力。奧運爭光計劃仍將繼續實施,但是爭光的項目應該更多地體現中國人的喜愛和參與。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全運會的自我救贖勢在必行,全民期盼的“全民全運”才能到來。(來源:新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