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理想是‘中和’。在古代的中國,中和也是最被提倡的一個理念。所謂‘中’,在陰陽思想中,既不是陰也不是陽,應該是無形的東西。無形的‘中’,成形的時候表現出來的就是‘和’。所謂‘道’,這也是法則,是無形的。成形時候的表現形式就是‘德’。”
吳清源認為,科學的不斷進步是“不得不進步”。而另一方面,精神境界層面卻可以永久不變,“科學和哲學的中和是最重要的”,圍棋的理想是“中和”,人生的理想也是“中和”,“只有發揮出棋盤上所有棋子效率的那一手棋才是最佳的一手,我追求21世紀圍棋是為了推動圍棋的進步,這需要安定的精神動力,87歲的我所走過的道路,應該可以說是追求‘中和’的人生”。
“我這兩天為吳老師流了不少眼淚,他對圍棋的態度非常純粹,我很想學,但是只能學到一點皮毛。”1993年就拜在吳清源門下的芮乃偉,已經能夠讓人感受到師徒倆對於圍棋不摻一絲雜質的摯愛,“無論是對棋還是對待生命,吳老師對我影響巨大,他一直都是我的榜樣。”
工業化、信息化推動著當今社會迅速向前發展,人們很難再找出幾位如吳清源、芮乃偉師徒一樣,願意將自己全身心沉浸在圍棋世界的棋手,因此,吳清源的逝世才讓棋迷格外懷念——與其說棋迷懷念的是吳清源“十番棋”巨作,不如說棋迷更懷念的是老人一生對圍棋的不懈追求和探究。
“吳老經歷了一個大時代,他的精神不是我們搞競賽的棋手能夠理解的,我們搞競賽就是要拿冠軍,但吳老追求的是圍棋文化的傳承,是一種大境界”,中國圍棋協會主席王汝南說。
“我有過許多痛苦的時刻。每當那時,我就會背誦白樂天的詩。蝸牛角上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隨富隨貧且歡樂,不開口笑是痴人。”吳清源老人把21世紀圍棋稱作“六合之棋”,他認為圍棋的目標不能局限於邊角的爭奪,而是應該保持整體平衡,“要站在一個很高的角度去看待這項運動”,“在古代,圍棋是研究天文或是年歷的道具,棋盤就是宇宙,我不會再把圍棋當成勝負去看待,雖然圍棋是要爭勝負的競技項目,但我不能忘記圍棋的初衷。” (來源:《中國青年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