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能在市場深海中堅持出水,吳桐表示:“對大學生而言,創業能超年齡段地聚攏一批合夥人去闖一番事業,超年齡段地接觸社會的方方面面以開展業務,超年齡段地承擔各方面的壓力。”而最能體現“超年齡段”的,正是他們在學校生活與創業生活間的輾轉與徘徊。
“白天上課,晚上開會,半夜寫策劃。”讀兩個學位加上創業,讓吳桐的大學生活“很少有娛樂活動”,而團隊成員同樣面臨課業與創業難以分身的壓力。吳桐回憶,在籌備五人足球賽期間,很多課與辦賽時間有衝突,“少了一批高管很容易會亂,團隊當時只有32個人,雖然很不情願,但還是分了層,每層都有具體對應的任務,少了一個就等於抽了一個脊梁骨,不可替代性都很強,最終可能要我本人到現場協調一些問題。”對那段頻繁折返的日子,“現在想想也是醉了。”但在他看來,身處校園也有優勢,“大學生敢闖,創業試錯成本低,不用因為收入壓力和養家糊口的生活壓力,而被迫選擇一些可能不利於創業發展的方向。”
但在首都體育學院教授楊鐵黎看來,體育產業發展處於初期階段,有很多增長點,很多領域尚不完善,這給體育創業提供了很多機會,“可優勢同時也是弊端”,發展初期的不成熟,同樣令體育產業具有“風險較高、附加值不高”等特點,因此“還要以體育產業為核心資源,借鑒一些發展相對成熟的其他產業經驗,與其他業態進行融合。不能單純地就體育創業而創業。”
目前,大學生創業多集中在移動互聯網領域,“因為軟件門檻比硬件創業門檻低,不需要太多的資源,學生自己敲代碼就可以做出產品,成本很低。”吳桐表示,如果體育和互聯網結合,或者在傳統價值鏈中找到可以優化的部分,“在盡量不影響一部分人利益的前提下,盡可能優化現有社會的價值利用率,那麼,這個創業項目是很值得去拼博並成為事業的。”
抱著這樣的信念,同樣面臨畢業的吳桐並不在創業與就業間糾結,對他而言,創業的成長過程相對持續,就業的成長速度相對較慢,學新東西的速率會慢慢下降,“為了讓自己保持快速的成長,我願意投身創業。”而未可知的那些風險與挑戰,在他看來也是正常就業不可回避的問題,“只不過那個可能演變成‘辦公室文化’,而創業的困難可能變成馬雲說的‘麻煩’,本質差別並不大。”更關鍵的是,他已經具備繼續創業的“底氣”,五人足球賽後,團隊接到的活動已經讓公司扭虧為盈,“我們企業已經光榮納稅了。” (來源:《中國青年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