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是志願者之家最熱鬧的時候,志願者用餐後會在這裡休息,這裡最多可以容納400多人,而《志願巢》的30位大學生新聞志願者,也會利用這段時間來完成采訪。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享受到充實的忙碌時光,在鳥巢轉悠了一上午卻毫無收獲的姚曉嵐有些鬱悶,她抱著相機和筆記本回到志願者之家,一邊嘆氣一邊四下張望,她在休息的人群中注意到兩位香港志願者:“阿姨,您今年多大年齡?”“不能問女士的年齡,我永遠是二十出頭,哈哈!”志願者阿姨的回答讓她在一瞬間放鬆下來,聊到投機處,兩人便在志願者之家的各個角落合影,在姚曉嵐眼中,渴望聆聽更多的故事、遇見更多可愛的人,這就是最大的動力。
傍晚,籠罩鳥巢的陽光十分溫暖。
“Can I show you the Bird Nest?”(我可以帶你看看鳥巢嗎?)隨隊志願者呂美芳正陪著斯洛文尼亞代表隊的教練參觀訓練場,突然被對方這句話弄得一頭霧水,“我懷疑我聽錯了,所以又和教練確認了一遍。”結果,這名教練指著一個掛在樹杈上的真正的鳥巢,衝著呂美芳擠了擠眼睛:“This is the Bird Nest.”(這就是鳥巢)。
“很多教練和運動員都很可愛,會像朋友那樣和我們開玩笑。”來自北京語言大學的呂美芳讀的是金融專業,這也遭到了教練的調笑,“原來你想賺錢啊?!比起賺錢,快樂更重要,你可以去拉小提琴,感受音樂帶來的快樂!”
“問題是我得有錢買一把小提琴啊!”呂美芳幽默地回答,完全沒有初識的生疏與尷尬。雖然是在為一支外國運動隊服務,但呂美芳覺得自己不像是“志願者”,更像是他們的“好朋友”。西方開放式的社交文化與大學生志願者的氣質十分契合,和呂美芳一樣,近200名語言類專業的隨隊志願者,在突破語言障礙的交流中獲益匪淺。夜裡11點,呂美芳還會收到斯洛文尼亞教練發來的短信:“Goooooood night.”(晚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