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的體育產業和體育事業的發展是空前的,在這樣的背景下,急需體育專業人才,相關部門也更重視退役運動員的就業,這樣的大環境是幾年前沒有的。”冠軍基金發起人楊揚對中國青年報記者表示,相比幾年前,盡管原有的訓練管理模式沒有太多改變,運動員依然存在信息不對稱、缺乏學習和鍛煉的機會等問題,但整體環境的變化及退役的運動員越來越年輕,讓90後的運動員在危機意識上要強於以往,“畢竟有一兩代運動員在前面鋪墊,媒體也報道過一些退役運動員的窘境,給這批運動員有一些警示。不像我們那批,此前一直都是國家管終身,突然間不管了,很多人無論在能力還是心理上,都無法適應和接受。”
這樣的變化讓孫小峰意識到,要讓年輕的退役運動員在就業轉型上能更好地適應社會需求,除了從長遠上改變運動員選拔和培養的“封閉性”,現在能著手嘗試的是“培訓工作的前移”,即進入運動隊甚至體校,讓運動員在退役前就能提早對未來的就業作規劃與准備。可幾經嘗試,他發現“并非易事”。
劉慧文遇到了同樣的問題,她曾為現役運動員組織過一次職業轉型培訓,“給七八個訓練單位打了電話,只有兩個單位來參加。”曾經從事訓練管理工作的劉慧文深知,“好不容易一個運動員剛剛出成績,這時要是對他進行職業轉換的培訓,領隊和教練都會害怕他被動搖,進而造成人才流失。隊裡不願意有任何因素幹擾運動員的訓練和比賽,所以,我們的主要精力還要放在退役運動員身上,現役隊伍不好插手。”但令孫小峰感到欣慰的是,“還是有不少具有先見之明的管理者,小部分運動隊已經開始對隊員進行了培訓,事實證明,讓運動員考慮未來,更有利於他們重視眼下,尤其是現在的運動員都是90後,了解信息的渠道很多,對他們進行封閉管理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與其封閉不如敞開,讓他們盡早為未來打算,明白未來的道路和現在的努力息息相關。”(來源:《中國青年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