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在一些對手眼中,是“運氣”幫了鐘齊鑫。因為僅在一年前,他去到法國,才有首次出國參賽的經歷,“比完以後成績排在倒數幾名。”鐘齊鑫沒有受挫,反而細心觀察著自己和國外頂級運動員的差別,“在隔離區裡就能感覺到優秀運動員的習慣是養成的,他們懂得上場前如何調動身體肌肉,調整呼吸,下場後怎麼放平心態,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情很有規劃,但我們就待在那兒,時時刻刻都很緊張。”從那次比賽後,鐘齊鑫便決定更加努力訓練,同時學會調整自己的狀態,這一點成為他自認能實現大滿貫的關鍵,“高手過招,只要失誤就沒戲,其實有些人實力比我強,但我勝在發揮穩定。”有時注意力過於集中,“我比賽完都不知道對手是誰。”
但有些差距靠個人力量可以拉近,而有些距離卻要經歷時間的洗禮。“在國外比賽,觀衆顯得十分專業,什麼時候該鼓掌,什麼時候安靜,甚至什麼時候該噓裁判,都拿捏得恰到好處,常常有上萬名觀衆在為你加油。”鐘齊鑫回想起在國內比賽的情景,“如果辦在商業區,最多1000人左右,否則就是圈子裡自己比,基本沒什麼觀衆。”
為了讓更多人認識攀岩,鐘齊鑫甚至上過競技類的綜藝節目“用單臂力量向上攀爬,到達第40級斜梯”,這讓他小有名氣,“在大街上能被認出來”。可他意識到這種短暫的曝光對提升攀岩的影響力仍遠遠不够,便在“參加2018年印尼亞運會奪金”的目標之外,確立了從事教學及項目推廣的事業方向,“如果再培養出一個我來,那就再好不過了。”鐘齊鑫想了想補充道,“但不能讓後面的人重走我們的路。”
栓牛的繩子或麻繩,鐘齊鑫早期的訓練用的便是這樣“不太靠譜兒”的安全繩,其他器具也基本靠自己動手制作,一群小夥子踩著軍綠色的解放鞋便往上登,訓練完圍著飯桌沒人說話,“一說話菜就沒了。”但就是苦中作樂,也有不少人熬了過來,只是隨著大家年紀增長,“基本沒待遇,還得靠家裡”的現實讓很多人意識到“從事攀岩運動養活不了自己”,於是紛紛選擇離開,唯有鐘齊鑫撑了11年。
好在這11年間,“國內已經有3萬多青少年參與了攀岩運動”、“很多孩子用的都是名牌攀岩鞋”、盡管獎金“可便宜了”,但賽事日益增多…….鐘齊鑫意識到“國內的攀岩氛圍已經越來越好。”而滿抽屜的獎牌和他名字前的“中國速度”,則證明了鐘齊鑫不可忽視的作用,甚至他濃眉大眼的“顔值”也被視為影響力的一部分,對於這個說法,他顯得很欣喜:“其實,我是靠實力吃飯的,以後找個機會也可以靠臉吃飯看看。” (來源:《中國青年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