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5月30日電/:“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一首兒歌唱出了中國傳統文化節日——端午節。
端午節,是傳統節日,在民間流傳許多喜迎節日的習俗,如龍舟競渡等慶祝活動;端午節,也是我國法定節假日,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吃粽子、喝雄黃酒、插艾……;端午節,還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聞名世界的中華文明瑰寶。
回眸上下五千年中華文化,眺望建國百年時民族復興,習近平說:“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善於繼承才能善於創新”。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
傳承:不忘歷史,吸收精神養料
喜迎端午,中華民族創造出多式多樣的文化習俗。包粽子,在春秋時期便有記載,到了晉代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在唐朝粽子的形狀就出現了錐形、菱形等式樣,而在宋朝就已有將果品添入粽子的包法……時至今日,端午節仍是中華民族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也是中國人兩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
賽龍舟是端午節一項重要慶祝習俗。在湖南汨羅市,賽龍舟前必須前往屈子祠朝廟,將龍頭披上紅布,供於祠中祭拜,然後將龍頭安於舟上進行競渡。不僅湖南,湖北、廣東等地龍舟競渡之前也有祭拜龍神、紀念屈原等民俗儀式。
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用包粽子、賽龍舟、佩香囊、拴五色線、插艾條、飲雄黃酒等多種習俗迎接端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習近平用“基因”一詞為優秀傳統文化打上鮮明烙印。
此外,習總書記還引用過屈原著作《天問》《九歌》《離騷》等篇章佳句。在他看來,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思想和理念,“不論過去還是現在,都有其鮮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時代價值。”
傳承傳統文化,折射出一個國家、人民對本國歷史的態度。中華文明五千年來一脈相承,只有秉持“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的態度,才能真正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傳承,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滋養當代中華民族的成長。
創新:與時俱進,豐富精神世界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先秦時期百家爭鳴、兩漢時期經學興盛、魏晉南北朝玄學流行、隋唐時期儒釋道並立、宋明時期理學發展。歷史證明,中華民族具有強大的文化創造力。
在當代中國,“傳承中華文化,絕不是簡單複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習近平還講:“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繼承積極思想,摒棄消極思想,實現中華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新時代創造新方式,新方式加入新元素。在端午節,幼兒園小朋友穿上漢服,學習古代禮儀、誦讀名家經典;小學老師組織端午節知識問答,答對學生可以獲得端午節香囊、紅包;大學生在學校食堂一起包粽子、編織五色線;各地高校舉行賽龍舟比賽,多支代表隊敲著響鼓,喊著號子,在河上競速……
人民創造了源於生活的文化,文化醞釀著與時俱進的精神。宣傳思想工作、文藝工作、哲學社會科學工作都是文化創新的戰場,文聯、作協、孔子研究會都是文化創新的主力軍,在多個場合、多次講話中,習總書記言語中時時提及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來源:央視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