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發活力:彰顯多元行動主體下的社會效益
在馬拉鬆、自行車等休閑群體性賽事蓬勃發展的背景下,《行動方案》的出台進一步激發政府、社會和市場參與群體性賽事組織的活力。一方面,應鼓勵專業性、行業性、不同群體性的全國和地方體育社會組織積極承擔起規範運行群體性體育賽事的職責,發揮其專業人才庫和智力庫的作用,如馬拉鬆賽事的標准化服務體系、自行車賽事中的自主品牌創新與制造等都急需開發和完善。另一方面,在大量體育運行服務公司、企業等市場機構以委托代理、購買服務或戰略合作的形式參與或組織馬拉鬆、自行車等賽事過程中,應發揮其整合和配置市場資源的優勢,彌補政府在賽事組織過程中的失靈現象,培養一批在賽事安全保衛、賽事媒體宣傳、賽事保險體系、賽事數據挖掘、賽事效益評估、賽事人才培養等方面的企業,構建“吃、住、行、醫、娛、文、旅、商”等多元供給的賽事產業鏈,促進我國群體性賽事可持續發展、賽事的社會和市場效益逐步提升。
規範治理:保障多元參與主體下的公共權益
首先,要處理好大型群體性體育賽事的社會力量參與性和規範性問題。在當前我國體育賽事服務業的發展過程中,專業化的人才服務團隊還較為缺乏,標准化的賽事運作和服務體系還有待健全,《行動方案》將其主要影響因素以分攤式、條目式的方式作為重點任務進行布置,將有利於在今年底建立我國馬拉鬆、自行車賽事的專業化運行團隊、一站式服務方式、商業化運作模式、差異化賽事風格、多元化資金渠道和標准化的服務水平。第二,做好大型群體性體育賽事的籌辦、舉辦和賽後的全過程管理。《行動方案》中針對制約我國群體性賽事發展的瓶頸問題提出的安保標准、信用體系、一站式服務等均是文件的亮點,因此,應在信用體系、融資機制、賽事評估、服務保障等方面下工夫,提升規範化治理水平。第三,加強馬拉鬆、自行車等運動項目的技術服務工作。
縱觀美國、加拿大馬拉鬆運動發展周期,美國和加拿大馬拉鬆運動在人均GDP超過5000美元的上世紀七十年代已流行。按此規律發展,隨著我國國民可支配收入的不斷提高,我國居民也會由馬拉鬆、自行車、徒步等便民性參與的運動項目向滑雪、攀岩、滑翔、滑板、衝浪等休閑性運動項目發展,同時足球、籃球、羽毛球等大衆項目的參與人數也在增加,群體性賽事運動項目的多元化將是其發展趨勢,因此,對我國大型群體性體育賽事頂層設計、激發活力、規範治理勢在必行且意義深遠。(來源:《中國體育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