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山東十一運:奧運餘溫
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中國競技體育的輝煌達到頂點——當時的51枚金牌使得中國奧運軍團位居金牌榜榜首傲視群雄,儘管9年後有3枚舉重金牌因興奮劑事件被國際奧委會收回,但中國體育的新形象在那屆奧運會上被全世界公認。
2009年全運會在山東舉行,北京奧運所烘托出的體育熱潮讓這屆全運會深入民心,“京奧冠軍”光環下的大批明星運動員引來無數粉絲,各項賽事門票銷售情況達到歷史最佳。此外新中國成立60周年大慶的歡快氣氛也延伸到體育賽場,“和諧中國”的主題早早確立,濟南新建的全運村更是開創全運歷史先河。也正是從這屆全運會開始,“全運模式”與城市建設緊密相連,濟南以全運會為契機先後投入千餘億元用於城市建設,社會學家評估這屆全運會的舉辦讓濟南城市建設提速十年。
全運會的“社會化”是十一運顯著特征之一,但在運動場上,“金牌至上”與“公平競賽”之間的矛盾卻愈演愈烈,女足預賽抽簽確定小組名次,河南賽艇隊因興奮劑事件集體退賽,男子佩劍個人賽仲滿公開抗議裁判,女子蹦床單人決賽後何雯娜“打分項目就是這樣,我早就知道金牌會屬於誰”的言論,再次指出中國體育必須矯正的規則觀念與道德觀念。
事實上這一屆全運會後不少業內專家開始重新論證“舉國體制”與中國體育的依存關係——要在世界體壇確立“金牌大國”地位,“舉國體制”必不可缺,但若想實現從“金牌大國”到“體育強國”的願景,除“舉國體制”之外,還有更加基礎的體育教育需要“從娃娃抓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