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結構不合理。2017年,中國體育用品和相關產品製造業總產出占體育產業的比重超過60%,而競賽表演業僅占比1.1%。有業內人士指出,目前健身休閑和培訓等參與型的體育項目需求增長快,而觀賞型的競賽表演業尚未形成完整的商業模式。如何打造優質賽事,帶動體育全產業發展,是體育消費發展必須解決的問題。
中央財經大學體育經濟與管理學院副院長王裕雄說,體育產業在內的新型消費一旦啟動,未來可能會加速增長。如果體育產品和服務供給、體育基礎設施建設等制約因素不斷改善和提升,體育消費快速增長的趨勢更明顯。
針對體育消費,《計劃》提出,積極引導競賽觀賞消費。支持社會力量舉辦各級各類賽事活動,打造一批有影響力、高質量的品牌賽事。加快足球、籃球等職業賽事改革進程,發揮其作為體育消費龍頭的帶動作用。豐富節假日體育賽事供給,將更多賽事向二三線城市拓展,滿足群眾的觀賽需求。鼓勵各地因地制宜,充分發揮自身資源禀賦優勢和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優勢,培育地方特色賽事活動。
通過“體育+”產業融合發展,同樣是創造體育消費新業態的重要途徑。
中國體育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鮑明曉提出,體育與旅遊、文化、商業等融合發展將是體育產業發展的必然之路。通過運動場景的消費鏈接,來解決單一行業的問題。例如,“體育+旅遊”可以有效解決旅遊業結構單一、季節性強、回頭率低等難題。京津冀地區旅遊的季節性波動,就可以通過體育賽事的舉辦來解決。(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