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賦予中國體育產業創新之路
“中國體育產業正處於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5月22日上午,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李穎川在中國體育產業峰會上表示。
自2014年10月20日,《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又稱“46號文件”)發布以來,中國體育產業進入“黃金時代”。“46號文件”出台的背景是中國人均GDP已達8000美元,國人對生活品質有了更高追求,健康、運動得到國民空前關注。在過去5年,國人參與體育運動的熱情和在體育領域的消費欲望都呈現出“井噴”之勢。以跑步為例,2018年全國共舉辦馬拉松賽事1581場,參與人次583萬人次,拉動消費近500億元;而在2014年,全國舉辦的馬拉松比賽只有51場,參與人次也只有2018年的十分之一。
中國經濟社會已經發展到了客觀上要求體育產業崛起的時期。外商眼中的體博會發生的巨大改變,正是中國體育產業崛起的一個縮影。
山東臨沂是國內體育用品和體育器材裝備製造的七大集群地之一。上世紀90年代初,零星出現幾家小型企業開始生產體育用品和體育器材;到2000年前後,當地誕生了100多家相關企業;再到如今,臨沂的體育用品和體育器材裝備企業已達500多家。在企業數量持續增長的同時,整個行業也在經歷從量變到質變的演進。臨沂市體育產業協會會長宋連勝在接受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採訪時表示,體育產業已經成為臨沂當地重要的經濟增長點,政府對於體育產業的創新給予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宋連勝展示了一個利用新材料生產的乒乓球,新式乒乓球摒棄了可能對環境有害的生產原料,符合全社會越來越強調的環保要求,但產品的價格更低並更耐用,他表示,乒乓球新材料的研發經費,政府予以了60%的補貼,這極大地提高了臨沂當地體育用品生產企業的創新積極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