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術層面上,我們同樣感受到了真實的差距。最近幾年,德國體育學術研究仍在不斷進步,專家們又提出了一個“球類學”的新概念。在德國專家看來,球類活動能極大調動孩子們的積極性,釋放他們的運動潛能,從而較早地讓他們養成運動的習慣,並使運動成為他們終生的夥伴。
在這種學術進步的引導之下,德國少兒體育的實踐也進行得更加熱鬧和科學。在這次中德足球論壇上,德國前國腳利特巴爾斯基還給中國的青年球員上了一堂公開的教學課。
也許我們的孩子們開始的時候還有些緊張,有些無所適從,但隨著熱身的開始,他們漸漸恢復了正常,也開始讓我們這些旁觀者一點點地看到了教與學之間的差距。
我們的青年人習慣了等球、習慣了把球踢出去之後的放鬆和隨意。這些都是利特巴爾斯基馬上就指出的問題。加快傳球的速度,提升傳球的質量,從開始接球到出球後的身體狀況,都是利特巴爾斯基反覆要求的重點。但我看到的是,直到訓練課結束,我們的年輕球員仍沒有能完全貫徹。所有這些都是在足球場上我們無法回避的真實差距。
從理論到政府決策,再到足球實踐,兩天的論壇像一個放大鏡,把中德足球之間的差距展示得纖毫畢見。如果再加上在對待足球態度上的差距,使我完全沒有了憤怒的理由,反而開始為中國足球感到慶幸。在這樣的狀態下,中國足球居然還能活著,難倒不是一個奇跡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