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也是,這些小學生從小就少有比賽經歷,恨不得從未體驗過運動會的競技滋味,他們又怎麼可能在比賽場上擁有最起碼的競爭性。而這同樣不是個例。受場地制約、安全考慮、家長影響,在無數“60後”、“70後”心目中印象深刻的學校運動會、冬天的晨跑,如今已經從很多學校銷聲匿跡。越來越多的中國青少年,就如同溫室裡的花朵,嬌嫩柔弱的哪還經得起風雨的洗禮。
中國國家體操隊教練在評價中國女選手為何“比得不如練得好”時,就坦言國外選手從小就開始在各類比賽中磨礪,她們的心理素質要比中國選手過硬得多。而在國外各類社區比賽、校際運動會中脫穎而出,並最終成長為超級體育明星的運動員,更是不勝枚舉。相比之下,中國的學校體育、社區體育幾近貧瘠,精英體育的輝煌與全民身體素質嚴重脫節,也就不難理解了。
當我們的下一代連踢場比賽、多上幾堂體育課都快成為奢侈品,當武漢一所小學為免責任居然要求學生奔跑“限速”的時候,還能給運動會扣上“太多太濫”的大帽子嗎?!
中國的運動會無需被妖魔化,被扭曲的只是執行者和參與者的方式。而真正履行強身健體初衷的運動會,其實少得可憐。(來源:《中國青年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