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條簡單又枯燥的生活之路,也是中國大多數運動員的成長之路。選擇教練、體能師、經紀人,安排自己的比賽計劃、商業活動,這些國外運動員必須要自己去做的事,中國運動員們完全不需要擔心。這就是中外運動員培養路線的不同。美國人菲爾普斯在成就一屆奧運會獨得4枚游泳金牌時19歲,也是一名大學生。當時他每天訓練平均只有3個小時。這並非是他偷懶,而是因為要上課,訓練只能在課餘時間進行。
學業缺少,與社會脫節,是如今運動員們面臨的普遍問題。雖然高峰並不認為現在的運動員文化素質欠缺,但他也覺得,他在學校文化課上所學的東西更多的是在自己從事的運動項目上有所幫助。因此,雖然有高峰在亞運會上體現出來的高風亮節,但更多的是中國運動員們在賽場外令人頗為汗顔的表現。
2009年羅馬游泳世錦賽中國跳水夢之隊的幾位大牌選手在面對採訪時少言少語,此種做法引起頗多不滿,最後主辦方不得不通過新聞官告訴中國的選手要在新聞發布會上多說些,而不是耍大牌。在同年世乒賽開賽前,國際乒聯主席沙拉拉就曾致信中國乒協,希望能夠糾正運動員不配合採訪的行為,但中國運動員仍然在新聞發布會上低頭髮短信、互相聊天。
更令人感慨的是,很多運動員在退役之後由於文化素質不高、與社會脫節而難以就業,甚至出現了盜竊獲刑最後街頭賣藝的窘境。國家體育總局科教司司長蔣志學說:“沒有一定的文化素質和技能,運動員就難以再就業,新的運動員就不能進隊,後備人才輸送必然不暢,自然影響體育事業的長遠持續發展。”
雖然讀書並不是提高文化內涵的唯一路徑,但卻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根據國家規定,體育院校每周應至少安排10至12節的文化課程,但除教學質量難以保證外,調查顯示由於比賽等原因影響,運動員到課率約在56%左右,有51.3%的運動員因為外出比賽、集訓而中斷學習。
作為曾是運動員中學歷最高的“棋後”謝軍表示,文化修養應當成為運動員的基本素質。謝軍說:“過去,運動員的基本素質有很大的局限性。運動員的競技水平能達到較高層面,但在文化修養方面是比較薄弱的。運動員在退役後都面臨再次選擇的問題,這不是簡單地讓運動員拿到高學歷就可以解決的問題,而是需要通過增強文化修養,幫助運動員建立一種可以適應現代社會生活環境的世界觀、價值觀。”
在中國運動員在國際賽場上奪得越來越多的金牌之時,文化問題也似附骨之疽如影隨行。在北京體育大學2010年4月的學報中一篇名為《文化教育 我國運動員群體的戰略抉擇》的文章曾透露,從1996年到1999年,中國競技體育後備人才減少近50%。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近30年內日本僅足球人口就從不到30萬增長到超過90萬,平均每年增長2萬人。
文章認為,近年來競技體育的吸引力逐漸弱化,其根源就在於運動員群體的文化教育上不去,當循環不能通暢時,競技體育的發展自然受到制約,而運動員群體的文化教育問題則是競技體育良性運行的根本。(來源:新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