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不可否認,事後的彌補並不能慰藉運動員在過節期間的思親之情。這名領隊也承認,尤其是春節期間,運動員往往人心思動,為了安撫隊員,很多教練也不得不放棄與家人團聚的機會,在春節期間堅守崗位,與運動員待在一起。在這樣的氣氛中,隊伍的訓練質量或多或少出現下滑也是正常現象。
多年以來,國家隊運動員、教練員不能在春節回家過年的慣例不僅從未受到過質疑,還成為彰顯體育人拼搏奉獻的閃光點,但如今,在體育圈某業內人士看來,這種做法卻是“把運動員當成奪標機器的直觀體現”。
“無論是保持運動員的競技狀態還是避免運動員遭遇不可預測的傷害,歸根結底保護的都是運動員可能獲得的奧運會成績。”這名業內人士表示,“與家人共度佳節是人之常情,假如沒有奧運奪標這一中國競技體育的頭號重任,任何理由都不可能阻止運動員、教練員回家過年的腳步。”
2010年溫哥華冬奧會上,中國著名雙人滑運動員申雪/趙宏博的奪冠證明,即使是中斷訓練兩年,只要運動員對運動項目有熱情和夢想,競技狀態重新回到巔峰也並非不可能。在西方國家,仍在中學、大學就讀的學生運動員每周的訓練時間被嚴格限制,以保證運動員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但運動員訓練時間的受限並沒有影響這些國家培養出奧運會冠軍。
“運動員必須保證全年連貫的訓練才能保持競技狀態,這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這名業內人士表示,“中外已有太多的例子可以證明,只有那些被動地投身到競技體育中的運動員,才需要借助外力強壓保持競技狀態。那些真正對運動項目有熱情的運動員,競技狀態的好壞通常並不由訓練時間的多少決定。”
但在奧運奪標這一最高任務的指導下,中國競技體育已經曲解了原本應是體育人發自內心的那種拼搏精神含義,運動員、教練員被迫“常年無休,過節加練”的訓練方式反倒成為體育人拼搏精神的體現而備受推崇。
北京奧運會之後,廣東省體育科學研究所曾開展過一系列針對運動員加量加壓訓練效果的研究課題。結果顯示,教練不斷給運動員加量、加壓的訓練方式早已不能適應運動員提高競技成績的需要,甚至會漸漸產生負效應——我國大約有80%的運動員都受病患困擾或身體存在損傷,有的甚至退役後都落下了終身傷患。要想提高優秀運動員的比賽成績,並非管理者和教練想怎樣就怎樣,想幹什麼就可以幹什麼的。像中國女排最初靠魔鬼訓練獲得好成績的時代早已成為歷史。
現在人們應該看到,和所有人一樣,運動員、教練員真正渴望的是回家過個“團圓年”。加班加點地訓練不僅是中國運動隊不得不忍受的“苦刑”,更可能導致像梁小冬猝然離世這樣的悲劇發生,畢竟每個運動員、教練員都是活生生的人,而非“奪標機器”。 (來源:《 中國青年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