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CBA又走上了中國足球的老路,只能說明CBA很不職業。儘管球員們動輒都是幾百萬的年薪,但到頭來他們仍會被集中在一起參加例行的達標考試。體測的項目和標準是否普遍適用於中國的籃球運動員?對此,專家們還有爭論。但對於聯賽本身而言,在走職業化道路的同時,籃協還在搞強制體測,是否有越俎代庖之嫌?畢竟,球員能不能打CBA,那是俱樂部的事。不合格的球員應該由俱樂部來淘汰,沒必要讓這些球員耗時費錢地去參加一個本來就不該存在的體測。高級別的球員還去應付低級別的考試,首先被懷疑的是球員的能力,其次就該拷問聯賽的職業化程度。既要測試,又弄一個“很低的標準”,這種類似過家家的測試,是對CBA不職業的絕佳諷刺。
體能測試的方式仍停留在計劃體制時代,中國籃協的“李元偉時代”之所以至今讓人懷念,就是因為當初他和下屬們淡化了管理中心的色彩,真正將CBA推向市場,不像現在這樣還是依靠行政命令來管理CBA。其實,真正的職業聯賽何須體測,優勝劣汰本來就是生存法則,無須籃協來幫俱樂部淘汰不合格球員。體育總局一再提出“振興三大球”,不真正進行體制改革,只靠喊口號和發紅頭文件,三大球的成績很難真正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