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醒吧!如果沒有王治郅的保發,中國隊可能在廣州亞運會四分之一決賽就輸給了卡塔爾;獲得一場勝利就晉級世錦賽十六強的戰績,更多的是依靠運氣;而伊朗如果不是在淘汰賽首回合就“大意失荊州”,最終鹿死誰手尚且未知,更不用說最終決賽中國隊只是一分險勝。
一而再、再而三的“及時雨”,拯救了中國男籃,拯救了中國籃協,卻一再耽誤了中國男籃重建的最好機會。倫敦奧運會上,面對用“艱難”都不足以的分組形勢,卻依舊幻想著小組出線、再次晉級前八,因此派出了老將為主的陣容,結果還是落得0勝5負的下場。如果能夠放下包袱,帶著王哲林等小將去倫敦體驗大賽的氛圍,他們在本屆亞錦賽的表現是否還會如現在這般稚嫩?
姚明、王治郅、易建聯的存在,是中國隊的大幸,同時也是一種“不幸”。他們可以依靠個人能力將中國隊扛在肩上,但同時隊友卻忘記籃球其實是一項五個人的集體項目。而CBA聯賽的低競技水平,更是使得球員們在面對伊朗、韓國的壓迫性防守時手足無措。
一場創造歷史的慘敗,徹底揭開了中國男籃的最後一塊“遮羞布”。無論是籃協、籃管中心、各俱樂部,還是媒體、球迷,都必須面對一個殘酷的現實:中國男籃早已經不是亞洲霸主了。
不破不立。失敗意味著新的機會,只有正視問題,才有可能帶來改變。而現在,正是開始改變中國男籃的最佳時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