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8月25日電/青少年對體育鍛煉的熱情,取決於一個國家對體育價值的認識,以及人才培養和評價理念。當體育真正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孩子運動的意願得到自上而下的認可和鼓勵時,青少年鍛煉、體質加強就是水到渠成。
南京奧體中心入口處排起了長長的隊伍,學生們陸續進入亞青會主會場,等會他們要看的是緊張刺激的百米大戰。這是南京作為亞青會東道主所享受到的“福利”——組委會免費向南京市中小學生贈送30萬張門票,希望借助亞青會的舉辦,讓孩子們有機會近距離感受體育的快樂,引導青少年養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
組委會如此苦心,背景是我國青少年體質下降、不愛運動。其中原因也是老生常談,不外是課業負擔重沒時間運動,場地設施不足沒地方運動,另外再加上營養過剩和電腦文化,“小胖墩”、“小眼鏡”自然就在校園裡多了起來。如就此對症下藥,“減負”或者增加體育設施開放,難免有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之嫌,因為根源還是在於中國社會對體育的價值認識不夠。
青少年對體育鍛煉的熱情,取決於一個國家對體育價值的認識,以及人才培養和評價理念。美國大學在錄取時,對學生的運動能力和SAT(美國學術能力評估測試)成績同樣看重,美國也是公認的精英體育和大眾體育做得最好的國家之一。人們總是對激勵作出反應,如果總是用學習成績來評價青少年成長,放學後做作業自然勝過放學後去鍛煉。
而觀察孩子們放學後去哪裡,的確是了解一個社會對體育價值認識的好視角。在一些體育文化深入人心的國家,學生放學後自覺參加體育活動,周末父母帶孩子看體育比賽成為傳統,家人以孩子進入校隊為榮,體育真正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在這種主流觀念以及人才評價機制的引導下,孩子運動的意願得到自上而下的認可和鼓勵,青少年鍛煉、體質加強自然是水到渠成。
讓改變發生,營造氛圍顯得尤其重要。南京亞青會從倫敦奧運會上得到啟發,提出“激勵三代人”的口號,希望通過大型體育賽會的洗禮,帶動南京青少年以及他們的家人、身邊人發現體育價值,形成熱愛體育運動的社會氛圍。但走進賽場看比賽只是第一步,從“看起來”到真正“動起來”是全社會的系統工程,不是一次亞青會就能完成的。(來源:《人民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