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從整體上看,全運會項目改革的步伐仍嫌緩慢。盧元鎮說,全運會應逐漸從因奧運戰略而自我設立的“枷鎖”中脫身出來。“老百姓喜歡的項目不搞,不喜歡的搞了很多,”在盧元鎮看來,要想擺脫“奧運枷鎖”,有一個轉變的前提,就是不應單單把奧運金牌總數當成衡量中國競技體育水平的標準。
“老說金牌總數,有些項目含金量到底有多少?衡量一個國家競技體育的發展,一要看實力表現,二要看實力基礎。究竟多少人參與?後備力量、場地設施怎麼樣。”
盧元鎮認為,今後對待全運會和競技體育,應採取差異化管理的方法。“不可能按照統一的方法把所有的人、所有的項目捆在一個金牌榜上。如果能對不同項目實行不同的管理,改革自然能夠實現。像高爾夫球、馬術這樣的項目用不著塞進全運會,本來俱樂部、協會就可以搞的事情,不用進全運會人家積極性也很高。如果能分類指導、分類管理,全運會的設項還可以再瘦身。”
首都體育學院院長鐘秉樞認為,全運會設項的改革大有可為。要想真正讓全運會體現“全民”特質,應該推動那些群眾喜愛、普及度高的項目,而不應把是否是奧運項目作為設項的最重要的參考和依據。
“美國在奧運會上拿金牌的項目都是在大、中、小學普遍開展的項目,奧運會在設項時考慮的也是這個項目在世界範圍內的參與度和普及度。我覺得全運會在設項的時候也不要管它是不是奧運項目,而要看到底有多少省區市、多少中小學開展。以此為依據設立門檻,決定某個項目能否進入全運會。”
在鐘秉樞看來,奧運爭光戰略需要調整。“什麼樣的項目去奧運上爭光?怎麼去爭光?是科學地培養有文化的運動員為國爭光還是以金牌為唯一標準?這涉及到發展方式的轉變。”
節儉不能減文化
“節儉”是本屆全運會的一個重要的主題詞。鐘秉樞認為,節儉辦賽的理念值得肯定和提倡,遼寧全運會在這方面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但是,提倡節儉也不能走到另外一個極端,一些承載著傳統體育文化和教育功能的活動還是應適當保留。
鐘秉樞認為,開閉幕式、火炬接力、吉祥物等元素都是體育文化符號,這些符號相互聯繫到一起,體現的是一種文化認同。在全運會舉辦的過程中,節儉是必須的,但是文化的象徵和意味應該得到保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