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2月28日電/中國體育界較大規模的改革之舉始於上世紀90年代中前期,各運動項目管理中心陸續成立,提出項目協會實體化改革目標;1994年,帶有職業化改革探索的足球聯賽正式啟動;《奧運爭光計劃》和《全民健身計劃》出台,標誌著國民體質、群眾體育成為體育主管部門的工作重點之一。
經過20年左右的努力,尤其經過北京奧運會的洗禮,中國體育取得長足進步。中國在近幾屆奧運會上獲得的金牌總數穩定在前三位,以李娜為代表的中國職業體育在個別項目上取得突破,中超、CBA等職業聯賽日漸紅火,以健身跑為標誌的群眾性自發健身活動勢頭迅猛,體育產業也呈壯大態勢。中國體育近20年來的改革成果有目共睹,功不可沒。
但是,中國體育界現狀仍不能讓人滿意,改革的空間依然巨大。我們像姚明、李娜那樣的國際級明星依然偏少;項目實力格局較20年前並無很大改觀;在田徑、游泳等基礎大項和冰球、高山滑雪等國際熱門冰雪項目尤其是三大球這些備受民眾喜愛的職業項目中依然實力偏弱;體制改革進展緩慢,各項目中心政企不分,權力過於集中,協會實體化改革半途而廢;體育主管部門過於集中優質資源,社會資本進入體育領域難度較大,社會辦體育的積極性受到影響;足球、籃球等領域不正之風乃至腐敗滋生,黑哨、主場哨等讓球迷深感不滿的現象屢禁不止;體育、教育“兩張皮”現象長期存在,體育後備人才隊伍不夠豐實,運動員素質教育、退役就業、傷病保險仍是大難題;體育價值觀、政績觀也未能跟上時代步伐和國際潮流,對體育的理解止於淺層,“唯金牌論”依然大行其道,運動員的道德修養有待加強;體育產業仍屬弱小產業,“捧著金飯碗討飯吃”的現象並無實質性改變;健身場地偏少和開放度不夠仍制約著全民健身活動的推廣;以全國運動會為龍頭的各類綜合性運動會的設項缺乏中國體育文化特色,造成民眾關注度下降……
20年前的中國足球以及後來的籃球職業化改革沒有達到預期效果,甚至造成了國字號球隊水平不升反降的局面,民眾極不滿意,但這不是改革之過,職業化改革探索給我們帶來了現代體育的新思維,引入了一批新制度、新機制,起到了引路和示範效應。問題恰恰是這種職業化改革不夠徹底,不夠堅決,在協會實體化、管辦分離、法律監管、青少年人才培養等方面淺嘗輒止甚至嚴重缺失,才造成了今天這種尷尬局面。改革的方向我們要始終堅持,改革的旗幟我們要始終高擎。
中國體育航船要再揚改革之帆!在中國體育與中國社會一樣也進入改革攻堅期和深水區時,體育改革有難度,也許難以立竿見影,甚至會帶來新問題,但這不能成為我們拖延乃至拒絕改革的理由。時至今日,中國體育如果不改革,依靠老體制、老思維、老經驗維持現狀,上述問題很難得到根本解決。只有痛下決心,破釜沉舟,揚帆起航,哪怕經歷陣痛,也要義無反顧地把改革進行下去。這樣,中國體育航船才能駛出淺灣,擁抱遼闊的大海!深化改革要見成效,有些也許短期就行,有些可能要經歷很長的時間,比如足球改革,全社會都需要有耐心。但如果因為只是“後人乘涼”而不願“前人栽樹”,我們就永遠也等不到“乘涼”的那一天!
習近平總書記在索契參加冬奧會開幕式時指出,“我們每個人的夢想、體育強國夢都與中國夢緊密相連”,“重大賽事最令人感動的未必是金牌,而是體現奧運精神”,“舉辦一屆冬奧會,將起到點燃冰雪運動火炬的作用”,“奧林匹克運動就是要推動群眾性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要分類指導,從娃娃抓起”,並對蔡振華掛帥中國足協表示“拭目以待”等。這些講話體現了黨和政府對體育的重視和期盼,闡明了體育的本質,指出了中國體育的改革路徑和努力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