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6月16日電/“Ole,Ola,Ole,Ola……”伴隨著呼喊聲、口號聲還有間或傳來的刺耳喇叭聲,成千上萬件藍白球衣15日下午陸續出現在烈日下的裡約熱內盧街頭,他們互相招呼著朝同一個方向前行。幾個街區外,一座宏偉的圓形球場正在靜靜地等待著幾小時後開門迎客,等待著屬於它的燈火輝煌:漫長的64年後,“足球聖殿”馬拉卡納球場在這一天終於再次迎來世界杯賽的鏖戰,大半個世紀前在這裡留下的傷痛,誓要用新的一段歷史來彌合。
新華網裡約熱內盧6月15日報道,以夙敵阿根廷參加的比賽來揭開馬拉卡納的世界杯新歷史,這對於東道主巴西來說多少有些不是滋味。能容納7.8萬人的馬拉卡納,在晚上7點開賽時大約塞進了數以萬計的阿根廷人,天藍色頭一次成為馬拉卡納看台的主導色。身穿巴西隊黃衫的當地觀眾散亂夾雜在其間,他們端坐在座位上,無動於衷地任憑身邊不遠處的鄰國球迷們在比賽期間始終站立並且不停揮舞圍巾、高聲歌唱,為阿根廷一前一後的兩個進球放聲嘶吼。
巴西人在屬於他們的馬拉卡納成為冷眼旁觀的看客,這氣氛著實詭異。整座球場波黑球迷人數不過百逾,本著“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的原則,黃色陣營在比賽中不時為波黑球員少有的精彩傳球喝彩,儘管是那麼有氣無力。比賽進入尾聲時,當伊比舍維奇為波黑扳回一城,沉默了許久的東道主們突然一齊從座位上跳將起來,示威似地歡呼叫好,臉上顯露出難得的興奮。終場哨響,黃衫隨即起身迅速離場,留下一片天藍色在看台上駐足回味久久不願離場——馬拉卡納重裝上陣,關鍵詞沒有“巴西”。
無論如何,2014年6月15日將被寫入馬拉卡納球場的歷史。這座矗立於裡約地標基督山腳下的球場承載了太多的故事,見證過“足球王國”巴西昨日的苦澀與狂喜,是巴西足球的活化石。1948年,在裡約當地知名足球記者馬里奧·費略的倡導下,這座之後被譽為“足球聖殿”的龐然大物動工興建,當時設計承載人數達到驚人的15萬人,環顧全球無出其右。短短兩年之後這裡就迎來了巴西本土首次舉辦的世界杯賽,但後來的故事大家都聽說了:隨著巴西在決賽中爆冷負於烏拉圭,馬拉卡納球場與這個國家一起在無比期待中等來的卻是刻骨銘心的痛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