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年前,男子冰球世錦賽C組比賽期間,能容納1.8萬人的首都體育館幾乎場場爆滿,比賽引發的熱潮席捲了整個北京城,火爆程度足以和今天的CBA(中國男籃職業聯賽)總決賽相媲美。
佟立新介紹說,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冰球的發展勢頭很好,東北三省、內蒙古、新疆、北京等地都有自己的隊伍。“尤其是在東北,冬季長,室外冰場多,很多工廠、學校在業餘時間就組織打冰球。”他說,“國內的專業隊就有10多支。”
不過,好景不長。隨著金牌至上的觀念成為競技體育主流,像冰球這樣投入大、周期長的集體項目開始遭遇“寒冬”。很多省區市都砍掉了冰球隊,轉向於發展用時少、見效快、容易拿金牌的項目。冰球項目逐漸萎縮,一度連生存都出現了問題。至上世紀90年代中期,只有黑龍江和吉林兩省的隊伍還在勉強維持。
“沒有隊伍,沒有對抗和競爭,談何提高?沒有提高,成績上不去,各方面就不會加大投入。運動員的生存都成了問題,誰還願意打球?”於天德指出,很多冰球運動員因為前途暗淡,早早便尋求其他出路,人才流失很快;而後備薄弱、成績下滑、投入減少、關注度低,也讓中國男冰一度陷入發展的惡性循環。
目前,國內的男子冰球隊僅剩哈爾濱、齊齊哈爾、佳木斯3支專業隊和一支“民營”的北京浩泰隊。專業隊的日子都過得緊巴巴,情況好一點的哈爾濱和齊齊哈爾在近幾年進行了一些後備梯隊的建設,但這比起中國冰球數量龐大的“人才荒”,也只是杯水車薪。
“一支冰球隊想在成績上有所提高,一年至少要和實力相當或者更強的對手打五六十場比賽。”北京浩泰冰上俱樂部負責人張遠說。而由於隊伍少,國內聯賽開展不起來,為了達到國際冰球聯合會的場數要求,男冰幾支隊伍連比賽都要頗費苦心,拼拼凑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