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認,在娛樂手段多元化的當下,普通觀眾的“眼球關注度”很容易轉移,CBA全明星周末越辦越難是現實。而相比於NBA明星,國內球員缺少娛樂精神與表演欲望,也不是靠模仿個皮毛就能彌補的。近幾年的CBA全明星賽,幾乎成了外援的個人刷分秀,本土球員缺少配合與對抗的“投籃表演”,將本該花哨好看的比賽變得中規中矩、懸念銳減。NBA曾盤點全明星最難忘瞬間,球迷至今津津樂道、難以忘懷。而CBA全明星越辦場面越大,令人印象深刻的亮點反而走了“下坡路”。
任何一項賽事從無到有,都是從模仿與借鑒起步,但若想不清楚“為什麼辦”且“為辦而辦”,勢必拖慢前進的節奏、缺少創新的動力。CBA全明星賽幾度更改舉辦時間,為的是解除球隊思想負擔,讓大家“玩”得盡興,但依舊難以改變“出工不出力”的現實。球隊和球員不重視CBA全明星賽,與其說出於季後賽成績的功利化考量,倒不如說是從未真正理解全明星賽的理念、領悟職業體育的內涵。而從CBA全明星賽環節設置、氛圍渲染等不到位之處,也足以折射當前籃球職業聯賽構建自身文化的差距。
許多年前,我們總在艶羨NBA,幻想何時有自己的全明星賽。而今,當CBA全明星賽走過20年,如何超越一項“任務”辦成真正的籃球盛宴、球迷狂歡,要思考的的恐怕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