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前世界體操冠軍張尚武北京街頭賣藝乞討的報導讓人們再次將目光投向了退役運動員,年僅28歲的張尚武經歷了“世界冠軍—退役失業—盜竊入獄—賣藝乞討”這樣的人生拐點,讓人唏噓。“冠軍乞討”張尚武並非個例,聯繫到前幾年媒體報導的“冠軍搓澡工”鄒春蘭、退役後貧苦不堪和教練對簿公堂的馬拉松冠軍艾冬梅……我們有理由問:金牌為何沒有給這些退役運動員帶來“金牌人生”?
退役運動員風光的例子也有,比如體操王子李甯創立了“李寧”體育品牌,早已成為國內第一體育品牌並開始走向世界;“乒乓女皇”鄧亞萍就任共青團北京市委副書記;姚明要退役的消息更是引起世界體壇的震動,其退役之前就已經是上海男籃的老總,據統計其職業生涯總收入高達26億人民幣……這些處於金字塔尖的運動員畢竟是極少數,張尚武的遭遇正是舉國體制金字塔下龐大基數運動員的一個縮影。
張尚武5歲進體校,12歲入選國家體操隊,最輝煌的時刻是在2001年北京大學生運動會上獲得兩枚金牌,是一個典型的“舉國體制”下培養出來的運動員,而且應該是比較優秀的那一類——須知每一枚金牌後面都是幾十甚至幾百的運動員基數。這樣一名優秀的運動員,竟然因偷竊入獄,出獄後又淪落至賣藝乞討,必然與其自暴自棄、自甘墮落有關,但“培養”了他的體校和體操隊也該反思:培養的運動員究竟是能拿冠軍的人才呢,還是奪取金牌的機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