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想象,在觀看大運會開幕式時,觀眾肯定會不可避免地將大運會開幕式和其他開幕式進行比較。如果是帶著看文藝演出預期的觀眾,今晚可能會產生一定的心理落差。因為在大運會開幕式上,文藝表演只是烘托氣氛的“配角”,參加體育比賽的運動員才是“主角”。
另一個挑戰來自於如何突破傳統,將文藝表演與體育儀式完美結合。我們一方面從正面壓縮了文藝表演的比例,另一方面卻又為體育儀式注入了文藝觀賞性,從而變成一場共享快樂的盛會。具體來說,比如運動員列隊入場後,不是簡單地站立在場內,而是可以坐著與觀眾進行互動,體現對運動員的尊重;一曲《春天的故事》演繹了小提琴和鋼琴的親密“對話”;“世界之門”呈現出巨大的唯美影像。這些如歌如夢的片段,不是傳統的文藝表演,而是融合在儀式中,讓觀眾的心情隨著起伏。
為了避免現場枯燥,我們充分發揮舞台的作用,讓觀眾、演員、運動員參與到互動中。在跑道上我們穿插了世界之窗、民俗村等民族風情表演節目,盡量使體育儀式和文藝表演之間形成段落。作為大運會主角的運動員,從大運村出發到開幕式現場需要兩個小時左右。這些文藝表演既能調動氣氛,又不喧賓奪主,帶給觀眾節日狂歡的享受。
探索國際大賽開幕式的新模式
新華社記者:深圳大運會開幕式進行新的探索,有可能與許多觀眾的心理預期有差距,這是要承擔風險的,怎麼看待這種風險?
姜浩楊:深圳大運會開幕式不像北京奧運會那樣具有國家美學特質,也不像廣州亞運會那樣呈現嶺南文化特質,我們賦予它的美學內涵是打上青春城市的烙印。我們選擇回歸體育,回歸儀式,實際上就是選擇節儉,選擇環保,這對未來舉辦國際賽事將產生重要的啟示意義。
我打個比方,在觀眾的印象中,一般的國際大賽開幕式上,宣布開幕的時候,都要響起十分宏偉的樂曲,天空中煙花燦爛。出現這種想法很正常,可是深圳大運會沒有煙火,似乎顯得“不正常”。
深圳大運會開幕式發出這樣一個信號:我們舉辦大型國際賽事,在創意上下足功夫照樣可以“對得起觀眾”。觀眾是很可愛的,剛開始他們品嘗豪華的滿漢全席可能覺得不錯,但過一段時間聽說準備滿漢全席花了很多錢,又會抱怨怎麼這麼浪費。我們所做的就是幫助觀眾去反思原來的辦會模式,跟他們把道理講清楚,“拐”過這個彎之後他們會發現,原來家常小菜也可以營養美味,意味盎然。
從另一個角度說,深圳是改革開放的排頭兵,30年前,深圳敢於邁出改革的第一步,今天,深圳大運會為什麼不可以大膽邁出一步,打造與以往開幕式都不同的一種新模式呢?
我們希望在國內開創“綠色辦會”的先河,雖然可能存在部分觀眾“不買賬”的風險,我們仍對最終得到觀眾認可充滿信心。回歸體育、回歸儀式,就是要讓運動會的開幕式回到初衷,這是國際通行、並應該得到提倡推廣的理念。這種探索和嘗試是值得的,因為這場開幕式,也許意味著一個新篇章的開始。(來源:新華社) |